7月的一天下午,记者见到了59岁的张娟珍,刚劝走发高烧的村民的她又忙着帮一阿婆测量血压。“娟珍啊,我最近头有点晕,这血压灵啦哇?”“没事,血压正常得不得了,大概是你最近活干太多了,岁数上去了,小工么就不要去做了。”量完血压,张娟珍又和阿婆家长里短的聊了起来。说起张医生,村民们赞不绝口。她17岁便开始在大茫村做“赤脚医生”,42年后的今天仍然坐在村卫生室里,用最朴素的治疗方式守护着乡亲们的身体健康。
赤脚医生“赤脚”看病
“1972年的时候,是村里生产队里的卫生员,因为念过一些书,有一定的文化,1973年就在队里的推荐下成了一名赤脚医生。”说起早年当医生的经历,张娟珍说用一个字概括的话,那就是——苦。“刚才那个阿婆发烧发到39度多,我们村里没法看,这要是在以前,是可以给她打退烧针的。”据张娟珍回忆,她刚做医生那会儿,条件艰苦,也没有那么多规定,村里打个针、挂个盐水甚至是推静脉针都是自己亲自动手的。“简单的治疗,你这样的年轻人肯定没法想象。”
据张娟珍回忆,在乡村医生还被称为赤脚医生的那段时光,是其出诊量最多,也是最艰苦的岁月。“在农忙时候,一天给四五十人看病很正常。”据介绍,每年到了农忙时节,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干得热火朝天的村民,而作为赤脚医生的她也需要每天在田头巡逻,一旦遇到有身体不适的村民,就要为其治疗。“我想赤脚医生的意思大概就是要赤着脚在田头看病吧。每到大忙里,我的一个药箱就塞满了各种各样的药品,一个药罐子可以装1000粒药,还有医疗器械,就是针头之类的,然后背着箱子在田头到处走。干活的村民情况很多,中暑的、拉肚子的、发烧的、还有一些说不清楚的病,我就帮他们看。”在张娟珍的叙述中,记者了解到这样游击式的出诊工作量极大,且由于医疗环境较差,对医生的技术也有很高的要求。还有的村民白天忙完回家后才发现身体不适,夜里依然需要出诊。“你这样的年轻人没法想象”是张娟珍在采访中说的最多的话。“那个时候见到病恹恹的村民,经过诊断后,直接在田头裤子一扒就打针了,袖管一撸就挂盐水了,打完继续干活。”
医德高尚 获村民认可
“1974年6月的一天,大概是上午10点左右吧,那天刚刚下过雨,在经过村里的一座独木桥时不小心一脚没踩稳就直接摔在了河里。后来被旁边路过的村民从河里拉起来,我就在附近村民家换了衣服后继续到病人家里看病。”张娟珍告诉记者,这42年乡村医生生涯中,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村民有需要都会坚持出诊,河里沟里都摔过数次,尤其是在那个农村地区缺医少药、交通不便的年代,乡亲们的健康要靠赤脚医生一肩扛起。没有药怎么办,那就自己种草药,自己收割再进行晒干,最后煎好后送到村民家。
1978年,金山区开挖紫石泾运河,全区每个大队都需要一批身强力壮的人参与河道开挖工作,而张娟珍也作为一名随队医生一同前往。白天不出诊的时候她和男人们一起挑泥,夜里则用稻草铺在泥地上就地睡觉。同年,由于工作出色、医德高尚,她被村民推选为市人大代表,20岁的她是那一年最年轻的市人大代表。“当年我是在参加紫石泾运河开挖工作时中途去市区开会的。我不能辜负村民们对我的信任。”
熬过了最艰苦的那段岁月,如今的乡村医生工作量已大不如前,但张娟珍对待工作的态度仍然没有丝毫改变。就在前年7月的一天,刚上床睡下,就接到了村民的求助电话,她二话没说,穿上衣服背着药箱就骑车往病人家里赶。由于天黑,刚下过阵雨的村路又让张娟珍栽了跟头,没看清路况的她滚进了路边的田沟里。“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了。”张娟珍笑着说起这段经历。
退休返聘 发挥余热
“做了40多年了,说不干就不干还真是放不下。”现年59岁的张娟珍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但她仍然每天准时出现在村里的卫生室等候着一位位来看病的乡亲们。用村民的话说就是:“有张娟珍在卫生室,我们安心!”
张娟珍坦言,现在的工作强度和早年相比就是一个天一个地,“上世纪80年代开始,挂盐水、静脉针这类工作考虑到卫生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就逐渐不让村卫生室干了,同时去医院看病的人也多了起来,我就轻松下来了。”据她介绍,如今村卫生室的主要功能就是做好老年人的慢性病随访信息录入以及一些基本的配药工作,同时提醒一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定期吃药。“村里人有一些小毛小病的也会直接到我家里让我帮忙看看。”
但张娟珍留在村里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则是乡村医生青黄不接的现状。“我走了,卫生室的人手就不够了。”记者了解到,目前大茫村有高血压患者611人,糖尿病患者160人,80岁以上老人192人,每个人都需要定期进行信息的录入和更新维护,上级卫生部门就可以通过这部分信息监控农村人群的健康状况。
接受记者采访的那个下午,张娟珍身着白大褂坐在卫生室,陆陆续续有村民来配药、量血压,甚至单纯来找她拉拉家常。而当年作为“赤脚医生”的她,并没有洁白的工作服,常常背着药箱两脚泥巴在田头巡视。40多年过去了,农村医疗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改变的是称谓,不变的是那颗最真、最纯、最热的为村民服务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