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这是2012年的高考题目,当整座城市都在热议这个高考题目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的服务对象小华。自从出所以后他的一系列改变也正如他心灵中闪过的微光那般,但是他并没有舍弃,而他也不是天才,只是因为他心中一直有个信念,那就是坚持。
●大墙内进进出出
初见小华是在5月的一个星期六,我到上海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接所,当时他和我的话并不多,不过和警官的关系非常不错,临走的时候帮教警官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别再来了啊。”小华笑笑和警官挥了挥手。回到了朱家角,小华签完《社区康复协议》后开始说起了他的“难处”。“我吧,书也读得不多,初中毕业就开始抽大烟了,抽了那么多年么身体也肯定不好的咯,上班连续几个小时么身体也吃不消的咯。你们帮我想想办法咯。”社工表示他的难处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很多东西都要按照一定的政策,希望他可以明白。小华点了点头,离开了社工点。
之后社工走访了小华所在的居委会了解情况,工作人员告诉社工小华因为吸毒已经好几次从大墙里出出进进了,他也是出了名的难做工作,这几天一直到居委会里来说要找书记解决他的困难,但是书记这几天比较忙,所以都没有见着。禁毒工作者告诉社工小华的经历丰富,特别是大墙里的这几年,每次出所,谈吐都比以前老练了,很多话都听不进,把自己的错误认为是社会和政府造成的,所以对于帮教总产生敌意。记得有一次,社工来到小华家附近,打电话告诉小华本周会有一个大型招聘会,他表示愿意参加。但是当社工告诉小华自己就在他家附近,并提出见面把招聘材料给他的时候,他婉言拒绝了,社工把招聘材料放在他家的信箱后便离开了。之后每当有招聘会的信息,社工都会第一时间通知小华,小华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尝试到后来慢慢开始询问招聘会的单位以及招聘要求等信息,通过社工和女朋友的鼓励,小华愿意跨出求职的第一步。有一天,小华的女朋友陪他一起参加了在青浦一中举行的招聘会,在招聘会上小华投了几家单位的简历,得到的答复都是等通知。过了几天,小华没有接到一家单位的电话。小华开始有些失望了,他不再愿意参加招聘会,改投网络简历,网络上一封封求职信石沉大海,收到的电话基本都是保险公司之类的。小华开始失望了,为什么在他愿意跨出第一步之后换来的却是一次次地失望。女朋友告诉他社会是非常残酷的,即使是大学生都非常难找工作,更何况小华的学历只有初中,但是女朋友愿意一直陪在小华的身边陪他一步步走下去,只要他健康地活着,彻底远离毒品。其他的事情都可以一步一步慢慢来。经过招聘事件以后的小华心灵中闪过一丝微光,虽然自己在一时之间无法找到适合的工作,他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远离毒品,开始新生活。
●为了最简单的幸福
2012年5月4日,“ok手工坊小组”第一次活动开始了,小华成为了小组中的一员,第一个话题是说说自己觉得最幸福的事,组员们纷纷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幸福是有很多钱,幸福是有一辆自己的车,小华笑而不语,在社工的提问下,小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幸福就是和家人在一起吃饭。这是一件多么简单而平凡的事情,但是在小华心里这是他觉得最幸福的事情了。回想这几年的日子,小华几乎都是在大墙里面度过的,所以和家人一起吃饭的那一刻,小华格外珍惜,为了这最简单的幸福,小华的戒毒信心更加坚定了。在小组活动中,小华开始尝试学习十字绣,第一次绣的他手法有些僵硬,但是非常认真,一遍遍地看着图纸,数着格子,生怕绣错一格。在第一次活动结束后,小华在家里完成了一个车用挂件——平安福和手机挂饰——机器猫。小华告诉社工他把平安福挂在了妈妈的车里,希望她开车一路平安。从小到现在他都没有给妈妈买过什么礼物,这份亲自制作的礼物妈妈很喜欢。小华把机器猫挂饰送给了女朋友,感谢女朋友不嫌弃他的过去,一路陪着他。在第二次的小组活动中,小华通过在盛满水的杯中放回形针的游戏中悟出了水有张力、人有潜力的道理。小华开始尝试绣大的作品,他选择了《一帆风顺》的十字绣,他觉得这个寓意很好,希望他在戒毒的道路上,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都可以一帆风顺。在第三次小组活动中,小华展示了他完成了三分之一的《一帆风顺》。社工询问他对于十字绣的心得,小华表示十字绣的每一针每一线都是亲手绣的,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偷懒,就像做人一样,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想想自己以前给大家添了很多麻烦,有些不好意思。但是现在他明白了许多,自己以后会慢慢努力,就从完成《一帆风顺》开始。
●开始新生活
经过三次的小组活动,小华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通过一年多的社区康复,小华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融入了社会,开始了全新的人生。
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只是在一瞬间的事情,我的很多服务对象也都曾想过回归社会后努力戒毒,开始新生活,但是有些人往往事与愿违,在我看来,能完成三年戒断的人正是把自己心灵中的微光变成了现实并坚持了下来,正是这种信念让他们获得了新生,衷心祝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
(作者系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青浦工作站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