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绿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汰浴

  □茅宛平

  三伏天,酷热难耐。买菜回来一身汗,烧好饭又是一身汗。全身湿漉漉粘嗒嗒,心情也随之污糟糟的。这个时候走进卫生间,拧开花洒,洗个温水澡,换身干净衣服,顿觉气畅精神爽。

  洗澡,上海人称之为“汰浴”。是百姓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但,它却是个“事”。老底子的上海,居民的住宅绝大多数是没有卫生设备的。寻常百姓人家是用木制或其它材质的澡盆来汰浴的。如果木制澡盆较长时间未用,在用之前还需用水浸泡一下,让木头隙缝吃饱水,以后用的时候就不会漏水了。早年老百姓住房逼仄,一户人家蜗居一屋不在少数。夏天一人汰浴,全家人都要被赶出门外,一个一个轮换着进屋汰浴。晴天还可对付,趁这个间隙与邻居嘎嘎“山胡”。逢到下雨就尴尬了,只能躲在屋檐下避雨。有的男子干脆在弄堂隐蔽处或家门口的水龙头旁,上身赤膊下身穿一条裤衩,往身上擦满肥皂泡之后,用脸盆舀满水往身上一浇,擦干就完事了。虽然有点不雅,倒也痛快。过去上海有专供热水的“老虎灶”。有的“老虎灶”利用供热水的便利,搁几只木浴盆,挂个布帘,提供给底层穷苦的老百姓汰浴,当然只限男性。

  上海冬天气候湿冷,在物质匮乏的那个年代没有空调和取暖器,室内室外温度相差不大。冬天汰浴就成了一件难事。我们家有卫生设备有大浴缸。记得小辰光冬天要在家里汰一趟浴,是要“大勤工”的(意为忙碌一番)。首先要看气象预报,选一个相对暖和一点的日脚,事先把浴缸擦清爽,然后找出家里平日里不常用的大号钢精锅,烧上一锅水,再加一壶水,还要把家里所有热水瓶灌满水。洗澡的时候把热水瓶放在浴缸旁边,冬天水温降得快,边洗边加热水,保持一定水温,而且动作要快,以免着凉感冒。家里有浴缸有经济条件的人家,有的上“老虎灶”叫一担热水来洗澡。“老虎灶”的伙计会挑着一担水送上门,上楼拐弯抹角从不磕磕碰碰(卫生间一般均在楼上),直到浴缸前扁担不离肩,双手提着两水桶轻轻松松往浴缸内哗的一声倾倒,一气呵成。整个卫生间充满了热蒸汽,连玻璃窗都成了“磨砂玻璃”。后来聪明的上海人发明了一种类似蚊帐的塑料布浴罩。冬天在家汰浴的辰光,将浴罩顶固定在房顶上,长长的透明塑料布罩住浴缸或浴盆,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烧好的热水放进去能保温起到御寒作用。

  澡堂,作为曾经的市井文化的一部分,也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和选择。澡堂,分女宾部和男宾部。女宾部洗浴有淋浴和盆汤两种,多数选择淋浴,一是价格便宜二是卫生。男宾部是一个大汤池,先在里面泡澡,泡完澡去淋浴冲洗,然后披上浴巾在沙发上躺一会儿,泡上一杯茶,很是享受。这时候有服务员会送上毛巾让你揩汗。当服务员给你不断传递毛巾时,就是在暗示你可以离开了,后面有人等着。一般老浴客都拎得清的。旧时有“孵混堂”的叫法。我听邻居爷叔讲,感冒了去澡堂大汤池里捂一捂,捂出一身汗就轻松了,比吃感冒药灵光,“孵混堂”大概就缘于此吧。为此,澡堂衍生出搓背、按摩、扦脚等业务。冬天上澡堂汰浴的人比较多,尤其是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掸年尘大扫除,个人也要从头到脚“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年,这是中国人的习俗。有人就选择上澡堂汰浴。人多的时候排队等候几个小时是不稀奇的。

  除了澡堂,有些企事业单位建有浴室,每周定时向本单位职工开放。

  随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普通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老虎灶”“澡堂”也悄然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历史的记忆。现如今再也不必为汰浴而烦心。既使在零下七八度气温下,在屋里厢的卫生间有淋浴房、热水器、取暖器等,舒舒服服汰个热水浴也不是个“事”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沪郊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区域
   第05版:阡陌
   第06版:绿野
   第07版:科普
   第08版:生活
傍晚的菜园
汰浴
一棵野枇杷树
我记忆中的故乡
东方城乡报绿野06汰浴 2024-08-16 2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