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3月3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她有一座“花园”,那是一家开在稻田间的新鲜米铺
■朱燕门前盛开的油菜花仿佛带领着人们走进了一幅画,诉说着她是如何在乡村生了根。
  【对话】

  记者:你觉得,这两年多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朱燕:我觉得,找到我自己了,虽然不能讲得这么绝对。

  记者:从一个在意象中的画面变成现实,你觉得,要做成这样一件事,核心的要素是什么?

  朱燕:是团队,这两年有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加入,一起去理解和感受这种梦想,相互支持,愿意一起把这件事当作一份事业去做。

  记者:所以,最初的那个理念,从来没变过。

  朱燕:对,一直是沿着这个理念、这个方向在走。

  □记者 贾佳

  朱燕有一座花园。

  门前成片的油菜花开了,远处,灰白色的大米体验馆,像一座米仓,静望着田野;推开窗,树林、草坪,秋千、小池塘和竹篱笆;屋顶的玻璃窗,落雨时,能听到清脆的滴滴答答声。这个春天,时间变清静了,她在花园里穿来走去。

  这里是八十八亩田。2019年12月,朱燕和她的小伙伴拿到了松江区乡村民宿发展联席会议发放的第001号乡村民宿铭牌。眼前一幅画,在乡村生了根。

  一

  两年多前,在叶榭兴达村第一次见她。35岁,她拿出自己的积蓄,改建了乡下叔叔家的老屋。取名,八十八亩田。她说:“我是在卖米。”“上八和下八,凑成一个‘米’字。”逢头一次来,定能听到这名字的来历;连微信名也改了,叫“大米西施”。来的人记得住,来的人越来越多。

  我相信,朱燕对家乡的大米是有真感情的。这份感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许是从第一次,她把家乡的米推荐给以前的同事,同事连说“好、好”的时候;也许是从她回到村里的父母家,偶然走近了种稻的乡亲,偶然开始了解什么叫优质稻,什么叫优质米?后来,一幅与家乡的米,和村里的生活有关的画,就开始在朱燕的心里生根发芽了。

  比方,“1573”。这是八十八亩田新近推出的主打产品“叶榭软糕”的招牌名。米糕,在朱燕这儿,并不算是新品。三年前刚回乡,她能想到的,除了把蒸煮好的松江大米做成款待客人的主题食材,还把大米开发成了各种小食,粽子、饭团、烧麦……当然,也还有米糕。但“糕”与“糕”之间,还是有差别。

  “叶榭软糕,就不同。”朱燕说。红红火火的方盒,给叶榭软糕的来历“正了名”,“始于明万历元年”。“当地人都知道叶榭软糕有名,可偏偏一直没人说得清。”作为一门非遗传承的手艺,叶榭软糕的精良制作技法,无不与松江大米的食材品质密切相关。

  半年多以前,朱燕特地登门拜访了叶榭软糕的非遗传承人,今年已有76岁的老师傅顾火南。“我是师父的关门弟子。”说话间,朱燕满心得意。老师傅坚持做糕40年了,生活极其规律。“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五点就给我打电话了。我爬起来,叫上妈妈跟阿姨,一起去学。”朱燕有她的“学成目标”,“要尽可能地原模原样,不要跟师父有任何差别,可做到这一点,真不是那么简单的。”

  聊天间围坐,品尝朱燕亲自做的糕。雪白的小方块,比普通的米糕扁一些,也大一些,做糕的模子是原样比照师父的做的,尺寸极精准。看去仍能感觉得到,细碎的米粉在制作时簌簌落下的样子。中间一枚银元状,点缀了几颗青红丝,里面是白糖和豆沙混合的馅料。闻上去,是大米的醇香。朱燕说,大米磨成的粉里,调入了薄荷,冷了之后,吃着会有一股丝丝凉凉的清香。

  “糕贵松,饼贵薄。”一旁有老专家落座,点出叶榭软糕的精妙。叶榭软糕制作的原材料,九成比例是粳米,优质的松江大米,余下那一成才是糯米。但粳米不能直接拿来就用,得连续泡上七天七夜,每天清晨换水,充分发酵、出水,这样的米磨成的粉才更松软。“好处还有,冬天吃不容易馊,夏天吃也不容易反酸。”朱燕说。无论工艺或功夫,都是急不得的,如此做成的叶榭软糕,去掉了黏性,口感也更清爽。

  “求学”后,朱燕专门去寻了叶榭镇地方志,这才郑重地把这段地方饮食文化在她的糕上“盖了章”。“要品出真的米香,得要尊重真正的老法。”朱燕说。

  二

  现在的八十八亩田,该称它“2.0版”。村西的一片树林,距离最初改建的那幢老屋不远。“有什么想不通的时候,我就来这儿,也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回来,我想,我希望能找到我自己。”初见时,朱燕提起了这片树林。

  如今,树林有了大不同,整体都做了“提档升级”。眼前正是春天,草花行将吐芽,健身步道穿过树林,林下草坪搭起了帐篷,错落放着秋千,曲径通幽之处,但见一个采摘园。从稻田至树林,身后是“2.0版”的八十八亩田,朱燕将自己和亲戚家相连的三幢老屋推倒重建,于是,有了现在的模样。

  朱燕说,在她的记忆里,小时候村里就有那么一片树林。她像个假小子,混在一群男孩儿里,跑啊,跳啊。也许,在她身上,本就有那样一股冲劲儿的,仿佛儿时的乡村,从一群在田野里奔跑的孩子中,寻到一个有点儿“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女孩,后来,这个小女孩回来了,带着她对乡村始终怀抱的梦想。

  朱燕带我在这幢重建的新屋里逛过。她和她的小伙伴,给这里的客房逐一赋了四季收获的名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客房的落地窗向外望去,尽是稻田的景。新屋有三层,除了住宿,还可会议、聚餐,功能齐备。最多的,能容纳300人。到了夜里,屋内灯火通亮,光线从大大的落地玻璃中四散开来,远远看去,整幢屋就像个灯笼盒子,在漆黑的村子里发着光,充满了新鲜感。

  房屋自落成后,对乡村满怀期待的城里人,都想来逛一逛,看一看。订单不断,邀约也不断。不光城里的朋友,长居在村的乡亲,也都觉得新鲜。自朱燕回来,村民们无时不感到,村子正一点点变得更美。八十八亩田的门一直开着,村民们出入随心。“大家多了个散步的小花园,每天都有人来玩儿。”朱燕说。年前,疫情没出现时,朱燕为村民办了一场“年饭”,乡亲都来聚会了,自家村子聚起一股久违的人气。

  三

  朱燕将她的乡村图景安放于此。“不止是乡村民宿,还有美食餐厅、大米体验馆。”这里有她的生活,这儿是她创业的起点。许多人来了,流连于稻田和乡间,而朱燕一直清楚自己初来时要坚持的事。“这是一家开在稻田间的新鲜米铺啊,有米食餐厅、稻香森林、稻梦空间、云间米舍……人生不过一碗好饭。”朱燕笑了,与我强调八十八亩田的“米食文化”。

  采访时,林中闲逛。她采了一捧草丛里的野花,摆弄插入瓶中。聊到一半,随兴说,“你看,这多好看呐。”厅里的花,总是新鲜,过一阵子,又换成了黄嫩嫩的油菜花。就像她也会乐此不疲地在朋友圈,晒出混迹于花草间的闲适,让人觉察不出,疫情之下还有着的运营压力。

  可忙得,亦可闲得。门厅旁,随手放着一摞书,工作室内也是书。这段时间,朱燕和先生、儿子都住进了村子,干脆不再往返松江城区。无人打扰时,就在阅读和思考中清静地过。

  林里偶尔飘下窸窣小雨。

  生活与创业,在她这儿,绝不会混为一谈。以乡村生活的方式创业,朱燕的关注点在背后一个企业与一个产业的成长。“你看,远处那个大米体验馆,它的内核实际上是个合作社,外壳是个艺术馆。用艺术馆去连接客户,用合作社去连接农民。我们作为一个平台去打造,可以去做不同的文创IP延伸,做各种体验开发……”聊起规划,朱燕可以滔滔不绝,讲出她的设想,“所以,乡村民宿一定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看待……”

  与家乡的大米的这份情感,就是在“未知并未不可知”的前行中传递的吧。眼下,疫情的影响虽未完全散去,朱燕制作叶榭软糕的功夫却见长了。每天接到五六十份订单,每周两次按时做糕。“做糕的过程,也会有很多收获,”朱燕笑说,“这是一种心态,能让你专注在一件事上,就像练功、坐禅,在这个过程里,去体会那种匠人精神。”

  (八十八亩田供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调查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新农村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人物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政策
   第B08版:农技
她有一座“花园”,那是一家开在稻田间的新鲜米铺
东方城乡报人物A08她有一座“花园”,那是一家开在稻田间的新鲜米铺 2020-03-31 2 2020年03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