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二是农历头三个月“十二”中最后一个,也就是种田十二。旧时,由于生产条件的落后,所以只能靠天吃饭;但是,我们的祖先从数千年的耕作中摸索到自然的规律,江南的阳春三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是微风细雨孕育生命的季节,更是适合播种的季节。将三月十二定为种田十二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长三春与短三春
三春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到谷雨节气末(即立夏节气前一日),所谓“三春”,即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三春有长三春与短三春之分,如农历正月初一出现于立春之前,且清明节在农历三月的,则三春时间较长,称为“长三春”。而2020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是公历1月25日,立春是公历2月4日;且公历4月4日的清明在农历三月,所以今年是长三春。江南有农谚说,“三月清明麦勿秀(秀,浦东方言,即抽穗),二月清明麦秀齐”、“二月清明早落秧(指水稻育秧),三月清明勿要慌”。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知道长短三春几乎要相差半个月,所以,又有农谚说,“长三春冻冷,短三春暖热(热,浦东方言读音:聂)”,所以长三春往往会出现“倒春寒”即寒流。俗话说,“三月天,小囝面孔,一日变三变”,“三月三,面孔冻得像咸瓜瓣”。
反之,如农历正月初一出现在立春之后,且清明节在农历二月,则三春时间较短,称为“短三春”。
江南人的春季诀窍
不管是长三春、短三春,曾经给江南农户带来梦幻的话题,特别是穷苦人家的当家人,遇上短三春日脚(子)稍微好过一点,因为过年以后到麦子收获的时间稍微短一点。而长三春,过年后到麦收的这一段时间较长;所以,旧时如果碰上长三春,穷苦家的当家人就会有点儿揪心,担忧自家的口粮能不能吃到元、大麦进场(指麦子登场)。
新中国成立前,穷苦人家总要种一畦到两畦(畦,浦东方言读音为“圆”)的元麦,因为元麦成熟期最早,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可先行收割来填饱肚皮,甚至麦子还没完全成熟,就将麦穗割下来炒熟了吃,故有“立夏(公历5月5日到7日)三早炒麦香”之说,因为元麦和大麦的最佳收割期在小满季节(5月20日到22日)。农谚有“元、大麦起仔(了)身,小麦落脱魂”之说,即元、大麦收割,小麦也紧接着成熟了。
长三春出现的寒流,会对水稻育秧和瓜菜(即夏菜)落苏(落苏,浦东方言,即茄子)的育秧带来影响,因为旧时没有塑料膜覆盖或塑料大棚。浦东在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时,就有“二月二,瓜菜落苏侪落地(侪,浦东方言读音:才,即都、全部的意思,落地即下种育苗)”的农事。
忙碌的佃户们
三月十二,种田十二。相对来说更为忙碌的是佃户们,所谓佃户,主要是指农村里饲养耕牛的人家。这些佃户都具有丰富的种田经验,自家也有三四亩薄田,也有用耕作、灌溉农田的犁耙、牛车用龙骨戽板(戽普通话读Hu,浦东方言读音:斗,提水的灌溉工具)等工具,浦东称为“养牛排车”人家,而将当家人称为“老佃户”。但饲养一头耕牛、备了牛车等工具只为自家的三四亩薄田就不合算了,于是他们要到没有饲养耕牛的农家揽生活(生活的生,浦东方言读音:San,即工作的意思),一般是相互信任的亲戚、邻里。报酬是收获的稻谷三七开(佃户得三分)或四六开(佃户得四分),根据地势的高低来确定,因地势高,灌水就吃力。
每到三月十二,东方日出太阳红时,佃户们就兴高采烈地聚集到一起,相互帮忙,把沉重的牛车、车轱辘、戽板、牛车棚构件等搬到牛车基,进行组装。有的佃户一家养了两条牛,就必须备两套牛车,这是指家中劳力多土地少的佃户。如果遇上天雨,佃户们就穿上蓑衣冒雨劳作,因为季节不等人。而这些灌溉的配套工具在上一年乘冬闲季节已经修理配套,并上了桐油保养。有的佃户在大年三十烧好年夜饭后,揭开锅盖时,先看一看哪个角的饭高,则预示新的一年,该角所指的方向丰收。大年三十晚上守岁,到大年初一凌晨时,会到牛棚去看看耕牛是站着,还是卧着;如站着则预示新的一年气候干旱,如卧着,则气候多雨,耕牛省力。
老浦东农事习惯延续至今
等到牛车排好,就意味着春耕大忙开始了。摊晒稻种、浸种催芽,车水灌溉、耕地、耥地、做秧板,这一切都是为绿肥(即首蓿,浦东方言为“草籽头”和紫云英,浦东方言为“朝瑶”)茬口的早稻准备的。因为旧时受生产条件限制,麦茬、油菜茬口的水稻都是直接撒播的。撒播稻种是考验每一个“老佃户”的手艺了,撒得均匀,少了以后的补秧,即从过密的秧苗移栽到空白处。
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1956年初级社成立。但用牛车灌溉稻田的落后形式,自1958年开始陆续被淘汰。靠天吃饭,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的局面,也随着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的投入得到改变。如今的农业与旧时相比是天壤之别。“三月十二,种田十二”的口诀不被熟知,但浦东农民在种植自留田的小宗蔬菜时,还是遵循着“二月二,瓜菜落苏侪落地”、“‘寒日’日(这个日,浦东方言读音为:聂)种钻钻米(即玉米)”“十月蚕豆骗小人(即播种太晚,没收成)”等农事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