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晚上9点半,在区疾控中心工作要求下,华漕一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密接者在三人小组耐心的劝说下被送往了集中医学观察点。此时距中午收到通知才过了10个小时,在此期间属地纪王居民区党组织立即行动进行核实,并实施居家医学观察流程,及时切断病毒传播链条,尽可能把疫情输入风险降到最低。
作为沪上知名的国际社区之一,华漕镇共有11个涉外小区,居住外籍居民3100余人,目前全镇返沪外籍居民2669人。随着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不断加剧,华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在巩固上阶段成果的同时,进入了新的攻坚期。全镇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牢固树立“党建引领、中外一心、众志成城” 的联防联控理念,号召广大党员和中外志愿者持续冲锋在前,严防境外输入、杜绝关联病例,牢牢守住华漕国际社区的防护大门。
“疫”线前提前准备
返沪信息全掌握
国内疫情暴发初期,恰逢春节假期,不少外籍居民纷纷回国探亲或出国旅游,留在华漕的外籍居民为数不多。随着假期结束,外籍居民陆续返沪,华漕镇以“红色物业”为切入点,引导物业管家主动联系外籍住户,地毯式摸排全面掌握返沪信息,及时跟进入住情况,并做好每日信息上报机制,确保外籍住户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方便开展外籍住户返沪后的疫情指导防控工作。
瑞生花园被金丰城第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鸣华称为“纯老外小区”,“我们管辖三个涉外小区,其他小区外籍住户多为留学生,还能进行基础的中文沟通,但瑞生花园里住的大部分是外企高管,几乎不会中文。”在涉外疫情防控初期,信息排摸的工作主要落在了物业身上。
3月初,一荷兰籍居民返沪,得知该情况后小区物业立即对接居委,“当时荷兰还没列入重点国家,就仅上门进行了指导,未实行居家观察流程。”而到了3月下旬,其女儿即将从荷兰返沪,该业主也找到居委、物业寻求帮助。得知该情况后,物业隔着半个地球把最新的政策及返沪后的流程一一翻译给她,有了提前准备,其女儿的居家观察得以顺利实施。
防控指导不过夜
居委书记上“疫”线
随着上海不断调整疫情防控重点国家(地区)名录,列入居家观察范围的外籍居民就越来越多。为严格落实涉外疫情防控工作,华漕镇要求防控指导不过夜,当日完成境外抵达华漕的外籍人士的排摸与指导工作。然而由于境外回沪晚间较为集中,由社区工作者、医护人员及翻译组成的“新三人小组”必须时刻待命,无论多晚还是多早,新三人小组都要第一时间上门开展工作。
在涉外防控重点区域,华漕镇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亲自上阵加入新三人小组,上门指导。张鸣华就是如此,金丰城第一居民区目前共有18户外籍居民处于居家观察,每一户都是由她和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一起上门告知防控事宜。而在谈及工作的辛苦时,张鸣华却说辖区内外籍人士还不算多,管辖着8个涉外小区的美邻苑居民区党总支压力更大,“我们最晚凌晨1点收工,美邻苑居委最晚凌晨3点收工。”
为打造严密的防疫阵地,美邻苑居民区采取了“8+x”(8:八名班子成员包干八个高档小区;x:条线干部、党员、群众志愿者,支援单位志愿者等)的防疫模式,而具体到1600余名外籍人士上门指导的工作中,由美邻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宋叶萍带头上阵,居委干部们紧随其后,通过轮班的方式让他们能更好地投入工作。
组织保障紧跟上
全镇之力共抗疫
随着涉外小区的疫情防控压力与日俱增,华漕镇制作了英文版的“居家观察”提示卡 和“健康管理”提示卡 ,方便不同国家和地区返沪的外籍人士查看和使用,实现了告知和留存双重涵盖的功能。
目前已经制作和发放了5000张两联卡,有助于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华漕镇还抽调了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加入到社区防控“疫”线, 选拔了5名英语口语能力较好、具有较强责任感的志愿者组建了志愿服务队伍 ,缓解了外籍人士“听不懂、看不明”带来的沟通障碍,举全镇之力做好外籍居民防疫服务。
在全镇上下共同抗疫的同时,英国人欧阳毅、巴基斯坦人阿米尔·汗、巴西人Christina等外籍居民深受触动,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做好门岗值班、体温测量、防疫政策宣传以及对居家隔离人员电话回访等工作,用自己的天然优势携手本地志愿者共同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