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诊断特征】
毛豆细菌性斑点病主要危害叶片。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
叶片染病,先侵染下部老熟叶片,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发病初始产生淡褐色小斑点;扩大后病斑红黄褐色,直径1~2毫米,呈多角形,边缘有黄色晕环,病斑中央叶肉组织细胞分裂快,体积增大,细胞木栓化隆起,形成小疱状斑,表皮破裂后成为斑疹状;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成大型病斑,可布满整张叶片,使叶片褪绿呈黄色,叶片开始枯萎,易脱落。
豆荚染病,先出现红褐色圆形小点,后变成黑褐色枯斑。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带病种子越冬,或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借雨水反溅、昆虫、农事操作等传播途径,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进行侵染。播种带菌种.子,种子发芽后直接侵入子叶,产生病斑,引起幼苗发病。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22~38℃;最适宜的发病环境温度为28~32℃,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开花期至收获前。发病潜育期5~10天。
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毛豆细菌性斑点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9月。年度间入梅过早、梅雨期多雨、夏季多暴风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缺肥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措施】
(1)选留种与种子消毒:从无病留种株上采收种子,选用无病种子。播种前用新植霉素200×10一6浸种2~3小时,或用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或氯霉素500倍液浸3~5小时后,用清水冲洗8~10分钟后播种。
(2)茬口轮作:重发病田块提倡与水生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3)清洁田园:病害盛发期及时摘除病老叶,收获后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减少再侵染菌源。
(4)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深沟高畦栽培、定期清理沟系,防止雨后积水,控制发病环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