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并镇的原因,本市郊区一部分乡镇出现了在一个镇拥有两个、甚至三个医疗机构的情况,这些医疗机构多数属于服务社区百姓的一级医疗机构,也有具备相当医疗条件和具有一定特色的二级甲等医疗机构。丰富的地区医疗资源,为社区百姓提供了更多医疗便利和健康服务,也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优化配置地区医疗资源,努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百姓多得实惠。坐落于枫泾镇同一服务区域的二级甲等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与枫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各自的医疗资源和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建立紧密型地区医疗联合体,收到较好效果。
枫泾是金山区的一个大镇,地域面积达91.66平方公里,全镇常住人口达10.07万,村级卫生室有24家。2012年6月,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更名改建,并与枫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成了区域性紧密型医疗联合体。
实现医疗资源利用最大化
“医联体”建立后,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与枫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个法人的管理模式,在“医联体”内干部进行交流,人员柔性流动,并成立“医联体”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建立医院和社区医疗联合双月例会制度,对应科室一对一结对,医疗设施设备资源共享。
病人不走,标本走
受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检验项目及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有些检验项目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法开展,病人需要做一些特殊的检查不得不前往上级医院。而在枫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人就没有这种烦恼,他们只需要在一级医院就诊付费,检验采样后就可以“坐等”检查结果了。这些检验采样的标本有专人送往同一区域的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检查结果出来后也会有专人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据枫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陆科长介绍,医联体成立近3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共外送至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标本1500多例,其中提示中重度炎症的为140余例,另外还发现2例宫颈鳞状细胞非典型增生,生化免疫类标本(包括肝肾功能、甲状腺项目、肿瘤标志物等)共7550余份。对此,五一村的沈阿姨每次提及,还一直庆幸不已,“幸亏发现的早,现在我们身体都挺好的。”
医护人员不调,技术到
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区内唯一一家独立建制的中医医疗机构,在中医药服务和中医药适宜技术上有较大的特色,2013年加入上海市龙华中医医院集团后,更是助力不少。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利用自身中医特色优势,指导枫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9项,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火罐、穴位注射、中药熏蒸等,使老百姓在家门口能享受到“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
家住双庙村的患者王某,因腰椎间盘突出困扰数月,获悉枫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技术服务以后,每周定期去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牵引和针灸,目前腰痛的症状明显缓解。说起看病的便捷,他感叹道“家门口就有这个技术,我就不用去大医院人挤人了。”
另外,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还派遣三位中医专家每周前往枫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家住五一村91岁的陶阿婆,不慎摔倒,前往枫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经诊断为股骨骨折伴发热。因为老人平时身体状况不佳,患有心脏病、糖尿病、褥疮等疾病,患者家属要求不做手术,采用卧床保守治疗。但是老人长期躺在床上,原来后背上的褥疮就更加加重,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袁金仁医师几次前往社区会诊,研究完善治疗方案,指导社区医师如何为褥疮换药,定期翻身拍背,加强血糖监测,积极抗感染以及防止心衰发生等,在医联体医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老人病情终于好转,顺利出院。
社区管理上新台阶
中西医结合医院派遣内科专家每周前往枫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三级查房,完善查房制度,发现疑难问题,及时进行院内会诊。
2013年8月,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袁金仁副主任医师在枫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查房时,发现患者姚某病情可疑,怀疑有结肠癌可能,当即建议前往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癌”后,联系外科主任秦剑翀,为其做了结肠根治手术。
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还帮助社区进一步规范中药房管理,并邀请枫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剂科负责人实地参观中药房,同时对中药房的布局、中药养护的方法和操作流程以及中药房的制度等进行传授,从而提高了社区临床服务水平。
群众看病更方便更实惠
一级医院收费,享受二级医院服务
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属于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拥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电子胃肠镜、64层CT机等大型先进的医疗检查设备,医疗技术力量也较为雄厚。在医联体内,枫泾镇的患者只需要在社区就诊付费,就可在二级医院直接进行辅助检查。
据中西医结合医院信息科统计,自医联体开展以来,共有6419人次享受到一级医院收费、二级医院的服务。家住友好居委会的陈阿姨是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药物,需要定期化验血液,以确认各项指标是否正常。自从医联体内实行一级医院收费、二级医院服务以后,得益不少。“我在社区挂号,不要钱,验血也可以直接在社区付钱,这样的话,可以比在二级医院多报销10%。”
据了解,医疗联合体内还实行检查与检验结果互认,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在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也减轻了居民的负担。
实行医联体模式下的家庭医生制服务
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委派了15名医生加入到枫泾镇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团队,成立了由中西医结合医院骨干医师、社区全科医生、公卫医生、护士和乡村医生组成的8支枫泾医联体模式下的家庭医生制服务团队,服务全覆盖31个村(居),使辖区居民享受到“家庭-站点-中心-医院”四站式连续的健康管理,从而使偏远农村的患者可以得到及时关注,疾病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朱娟芳医生在每月一次定期上门为村民们服务时,发现菖梧村12组86岁的金大爷,右足大趾溃烂,疮面红肿,腐臭难闻,时好时坏。于是立即联系外一科张金华主任、内科袁金仁主任、骨伤科沈洪晖主任,共同会诊后,决定先控制血糖,待血糖稳定后,立即给予截肢手术,避免了病情进一步扩散。截肢手术后,老人情绪低沉,卧床不起,家庭医生制服务团队得知这一情况后,把老人作为重点家庭病床之一,每周上门治疗,如今,金大爷情绪稳定,病情也得到控制。
中医药服务大篷车开进村居
金山中西医结合医院努力探索中医药服务在医联体内的联合联动,紧密依托龙华医院资源,将中医药适宜技术下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百姓传播中医药健康知识,开创中医药服务工作的新模式。2014年2月份开始,“中医药服务大篷车”正式启动,主要以巡讲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为主,有 11名理论功底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副主任以上医师担任主要巡讲员,内容涵盖中药煎药注意事项、中药的毒副作用、中药服用禁忌、中医药服务项目介绍(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熏洗)、中医养生等。
考虑到听众大多数为老年人,所以特别采用讲金山本地话的方式,除了介绍中医药知识外,还为他们度身定制了慢性疾病的预防保健,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胃炎、痔疮、冠心病、腰痛以及女性疾病的预防等,配合不同主题进行宣讲,如三八妇女节时,除了为村民们讲解中医药知识外,还特别邀请妇产科主任为女同胞们带去女性疾病的防治。现场志愿者们还同时提供医疗咨询、免费测量血压、发放健康资料等。
由于“中医药服务大篷车”的进驻,村民们对健康养生更加关注,也让更多人致力于农村老百姓的健康需求,家住兴塔村的周老伯自感平时身体一向健朗,但头晕及手脚麻木等情况却常有发生。在大篷车志愿者测量血压时发现,他的血压达到200/110mmHg,志愿者立即劝阻其先到村卫生室处理,现在他每周固定去村卫生室监测血压,并且通过收听健康讲座后,开始注重饮食和健康运动。2014年,“中医药服务大篷车”已全部完成枫泾镇23个村、7个居民小区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服务群众1200多人次,发放健康手册1200多份。
看病“最后一公里”的考量
医联体成立近3年来,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积极做好专家定期下社区三级查房及专家门诊等工作,在医教研指导、家庭医生制服务、设施设备资源共享、双向转诊、健康管理、实事项目等六个方面紧密联合,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据统计,枫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人次从2010年的150230人次,上升到2013年的203719人次,增幅达到35.6%。床位使用率从2010年的49.5%,上升到2013年的73.9%,增幅达到24.4%。
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说:“一级医院收费,二级医院的服务模式,不仅方便了病人,减轻了病人的负担,还节约了社区的医疗资源和人力成本,一些生化检验项目如肝肾功能等,社区不用额外开设这些检查项目。节约了大量的购买设备和用于日常维修的费用,还减少了 7-8名医技人员。”
日前,金山区副区长陆瑾对这种高效运行的医联体模式进行了调研,并给予充分肯定,要求认真总结经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鲍勇教授在进行多次调研后指出,医联体模式符合上海医改方向和要求。上海市卫计委副主任、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郑锦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医联体效率很高,值得推广。”
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领导表示:医联体的建立使医联体双方的诊疗规范、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基本管理等,都有很大程度改变和提升。对患者来说,医联体从时间、经济、人力成本上节省了资源,得到了实惠。新医改提出建立“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的有序就医格局,医联体是其中有效措施之一,关键是让足够多的医生及专家经常下到社区,帮助社区提高医疗水平,才能更有效地让社区分流患者,这应该是目前需要努力构建的就诊新常态。我们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为发展方向,今后将继续以医联体模式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主要在基本医疗、家庭医生服务、设施设备共享、双向转诊、健康管理、中西医技术指导等方面加强联合,从而进一步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不断优化就医流程,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