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赞美是人人都想听的,学生更是如此。哲人说:人的天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无论是赞美,还是赏识,它们都属于评价的范畴。作为教师要积极发挥评价功能,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
评价要鼓励为主,要多表扬、多赏识。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值得肯定的行为时,就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赞美,给予赏识。这时你就会发现学生心情愉悦,精神爽利。每一个学生的身上一定有他的闪光点,只要你细心发现并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通过赏识并赞美之,教育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位特级教师让学生默写20个生词,班上的张华只默对了6个词。老师给他画了6个圆圈,表示肯定,并写评语,“相信你会默对更多。”第二次老师又让大家默写20个词,张华默对了14个词。老师又写评语:“你真了不起,进步这么大,下次再默对了,全班为你唱首歌,老师为你发一张奖状。”第三次默写词语,张华果然全默对了。老师不失言,请全班同学为张华唱歌,老师又给他发了一张奖状。张华高兴得合不拢嘴。放学了,将奖状顶在头上,从校门口一直到家里,向父母报喜。从此,张华学习进步很快,成了一个好学生。你看,赏识的作用多大啊!
评价要把握度量,要因人因事,要实事求是。评价既不能人为地拔高,又不能蜻蜓点水。评价有引导功能,有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结构,学会怎么做人;评价有激励功能,有助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评价有诊断功能,有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黑白。一位香港校长在大陆不同城市听了好几节课后发觉,学生回答问题和读书后,教师都用一个词夸奖:“你真棒!”而且她不理解的是,当学生回答一般时,教师仍然用“棒”加以表扬。这样的评价有效吗?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评价要客观公正,不能一味赞扬,也不能一味批评,要因人而异,要因事而异,要看场合,要看对象,或直言不讳,或委婉含蓄,或庄重严肃,或热情洋溢,“你真棒!”这样的语言,偶而用之,学生自然会因受到鼓励而精神抖擞,情绪激昂,但当课上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严重泛滥时,学生必然产生视听疲劳。赏识激励的效果就会大大下降。学生是灵动的,思维是活跃,教师的评价要顺应这种规律,做到收放自如,调控得当,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评价要以多元的方式进行,切忌单调划一。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所产生的作用不可小看,而不同评价的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如激励性评价,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当学生说3+4=8时,教师没有批评他,而是说:“一,很好;二,很接近;三,还有其他的吗。”学生马上回答:“是7。”三句简单的话体现着老师对学生心理感受的呵护,不是随意地,简单地全盘否定学生的错误,而是从中寻找闪光点给以希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如针对性评价,使评价内容实实在在有根有据。当一个学生读书交流有表情时,教师及时说:“读得真好听,你有一副主持人的好噪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学生明白了,再试一遍,果然达到了效果。如引导性评价,能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当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不对时,老师说:“你的想法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有新的发现。”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马上调正思路思考,答案就出来了。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里的评价不应只是简单判断学生言行的对错,而应适时、适当、适度地为学生的学习把关定向,引领学生走出迷茫,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我们要做一个会赏识学生的教师,和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对学生的言行都要及时根据实际给予评价,诸如: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这都将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