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中焕发温暖
当音乐会从海诺·艾勒的《钟》开始时,就注定了上半场音乐会的基调。海诺·艾勒曾经历了痛苦的战争时期,他的妻子被带去集中营,最终未能幸免于难。《钟》就是受到爱沙尼亚塔图市的圣保罗教堂的大钟的启发,带有极其强烈的人与“命运”抗争的色彩。
随之而来的是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阿沃·帕特《致阿丽娜》以及勃拉姆斯晚期的钢琴小品(Op.119),浓墨重彩纷至沓来。当陈萨将这些作品有序地揉捏在一起后,就脱离了传统的理解方式,再创作成一幅略显阴暗的油画画面——苦涩与悲情,艰辛与求索,孤独与期盼,仿若历历在目。
而下半场王笑寒的《恽寿平画意》和德彪西的《贝加莫组曲》让上半场那种压抑气氛的阴暗画面转变为色彩斑斓的写意山水,同时给人拨云见日的感觉,音色开始变化多端,曲风渐入飘渺惬意。
压轴的曲目是梅西安两部作品《欣喜欢悦的注视》和《圣婴耶稣之吻》。该曲目时而狂野热情,时而消极低沉,时而陶醉,时而痛苦,但是有个极其甘美的尾声,使这段音乐充满了博大的爱意。
平和心态面对演出
当提及演奏家对演奏多次的曲目,很难保持新鲜感的这个问题时,陈萨直言不讳地表示,是“音乐找到了她”。“演奏钢琴作品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第一次完成的时候会特别有成就感,但你演奏不下五次甚至更多的时候,你会随着曲子风貌、心里的精神世界也随着成长起来而变得有趣,对曲目的理解也会更加丰满,不必担心重复的问题。钢琴,一旦入了门,那道门就打开了,可以说是我找到了音乐,但更可能是音乐找到了我。”对于古典音乐,陈萨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古典音乐于我而言,是特别纯粹的东西,它渗透到了我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中让我带着审美的心态去享受音乐带给我的潜移默化,这慢慢的让我成为了一个带着洁癖享受音乐的人。”
虽然身经百战,但是每次演出还是会产生必不可免的担忧,“作为演奏者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希望清除一切演奏以外的信息,希望观众能够安静聆听自己的音乐,但不可避免到时候会有一些琴童过来,因为年龄小,他们并不一定非常了解我所选曲目的含义,也不一定能够接受,所以“杂音”也是我最担心的问题,但是这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这次演出。”
宁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