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夏夜里的“醉美人”——醉蝶花

  传说在墨西哥,有位负责酿制花蜜的女神,某日不慎将酒液洒入花蜜,引得群蝶醉倒花丛。次日黎明,人们发现草地上绽放着从未见过的奇花——细长的雄蕊如微醺的蝴蝶触须,四片花瓣宛如振翅欲飞的彩蝶,这便是“醉蝶花”名字的浪漫由来。醉蝶花通常在傍晚开放,第二天白天逐渐凋谢,短暂绚烂,因此又叫夏夜之花。

  而它还有另一个有趣的英文名“Spider Flower”(蜘蛛花),源于欧洲人初见时,对其放射状的花序活像张牙舞爪的蜘蛛腿的印象。

  与花“初相识”

  醉蝶花(Tarenaya hassleriana (Chodat) Iltis)又名蝴蝶梅、醉蝴蝶、紫龙须等。原产热带美洲,在全球热带至温带栽培以供观赏,我国也有广泛的种植。醉蝶花属于白花菜科醉蝶花属,是一年生粗壮草本,高1-1.5米。掌状复叶,托叶刺状。总状花序顶生;苞片叶状。醉蝶花花色丰富多样,包括白色、粉色、紫色、红色等,花瓣轻盈如蝴蝶飞舞,花期从初夏至秋末,果期8-9月。

  醉蝶花的花朵结构堪称植物界的“精密仪器”。其伞形花序由数十朵小花组成,每朵花的四片花瓣呈放射状展开,而最引人注目的6根雄蕊长度可达7厘米,远超花瓣(通常2-3厘米)。超长雄蕊既能作为“视觉路标”吸引传粉者,其基部蜜腺分泌的花蜜又专门适配长喙天蛾的取食需求。叶片则暗藏防御机制,掌状复叶的叶柄基部生有托叶刺,可分泌黏液困住小型昆虫。这种防御系统具有选择性——对传粉昆虫无害,却能有效抵御植食性害虫。

  寻踪“花花世界”

  醉蝶花野生种原生于南美洲的河岸地带,19世纪后,经人工选育分化出生态型、观赏型和功能型三大类群。生态型指保留原始特征的品种,株高可达2米,适应性强;观赏型为通过杂交获得的重瓣系(如“维纳斯”系列)、矮生系(株高30-50厘米);功能型指针对蜜源植物特性优化的品种,单株花期延长至45天。

  醉蝶花的生长适应性非常强,适宜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环境条件,生长适温为20℃-32℃。喜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热不耐寒,喜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土壤。播种时需注意种子的物理休眠特性,其种皮含抑制物质,用40℃温水浸泡可降低其疏水性,使发芽率从30%提升至85%以上。

  揭秘“花之用”

  醉蝶花不仅是城市景观中的一抹亮色,更是生态系统的多面手。其丰富的蜜源和独特的花形吸引蜜蜂、蝴蝶等多种传粉昆虫,可为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重要支持。醉蝶花对二氧化硫、氯气均有良好的抗性,是优良的抗污花卉,其气孔密度是普通植物的1.8倍,能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深达1.2米的直根系能有效固定水土,防止土壤侵蚀;根系分泌的芥子油苷还能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

  除了上述生态功能外,醉蝶花在生态修复领域也展现出巨大潜力。其强大的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在贫瘠或受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通过根系分泌物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同时,其花期长、花色丰富的特点使其成为生态景观修复的理想选择。未来,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醉蝶花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

  近年研究发现,醉蝶花种子中的α-亚麻酸含量高达22%,是潜在的功能性油脂来源。更令人振奋的是,其雌蕊柱头分泌的黏液被发现含有天然抗菌肽,在抗耐药菌药物研发中展现潜力。这种跨越四亿年进化历程的植物,正以它独特的生命智慧,在人类文明的舞台上续写着新的篇章。

  (来源:上海市花卉产业技术体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沪郊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区域
   第05版:阡陌
   第06版:绿野
   第07版:科普
   第08版:生活
夏夜里的“醉美人”——醉蝶花
东方城乡报生活08夏夜里的“醉美人”——醉蝶花 2025-07-18 2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