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区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村新韵留乡愁 嘉定葛隆村宜居兴业绘振兴

  在沪苏交界处的嘉定外冈镇,千年古村葛隆正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新篇——盐铁塘畔的百年老宅与智慧农场的数字稻浪共舞,返乡青年让茶香与咖啡味飘散在药师殿旁。在这里,西汉水道流淌着数字经济,银杏树下生长着年轻人的创业梦想,一幅“古村新韵”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记者 赵一苇

  在嘉定区外冈镇西北的沪苏交界处,有一座历经时光雕琢的古村——葛隆村。走进葛隆村,仿佛踏入了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老河、老街、老宅、老树、老庙等珍贵的历史遗迹,诉说着这片土地往昔的传奇。而在这古老的土地上,一场乡村振兴的变革正在悄然兴起,为这座古村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外冈镇葛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学锋,是土生土长的葛隆人,曾在外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多年,最终选择回到村里。他用质朴的话语,描绘了一幅乡村振兴的蓝图,言语间满是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我们葛隆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些老物件、老地方,都是我们村庄发展的见证。以前,这里是稻粮、棉花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热闹得很,还有‘桥西葛藤茂盛,桥东生意兴隆’的说法。现在,我们希望能够在保护好这些历史遗迹的基础上,让它们焕发新的生机。”陈学锋说。葛隆村地域虽小,却底蕴深厚。开凿于西汉的老盐铁塘穿村而过,将村落一分为二,村民沿河而居。葛隆老街成型于明清,两株百年银杏古树见证历史沧桑,供奉药王神像的药师殿建于五百多年前,包括张幼仪祖居、张氏住宅在内的9处百年老宅以及盐铁塘和药师殿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

  为了保留村庄的历史韵味和文化特色,葛隆村结合村庄肌理和规划,延续整体生态人文格局,提出在保护“五宝”风貌的基础上,开发打造“葛隆九景”的思路。

  村里对文保老宅进行了重点保护,完成了对王氏、张氏和仁润堂等老宅的抢修工作。

  在统筹村宅更新时,采用“移翻结合”的策略,既解决了村民居住区域的拥挤问题,提升了居住品质,也留住了原汁原味的历史遗存,还为后续的老街产业复兴腾出了宝贵空间。如今,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新农房的粉墙黛瓦与门前的花园菜圃和历史氛围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乡村风貌。自2021年1月起至今,葛隆村已完成了251户房屋更新,更新率达到70%。

  陈学锋深知,除了提升村容村貌,产业振兴是让葛隆村重焕生机的关键。

  村里积极整合文旅资源,引入第三方经营主体,与当地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机会。这一举措吸引了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黄云筱扎根于此。他在去年11月来到葛隆村后,十分喜爱这里宁静古朴的氛围,在药师殿旁经营起了一间名为“逸园”的茶庄。他不仅传承了传统的茶文化传播,开展茶叶销售,还积极研发新式茶饮,尝试将中药与中式茶饮相结合。他希望未来能带动更多学弟学妹加入,共同促进葛隆村的发展。

  乡村环境的改善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薇府私坊店主张薇便是其中之一。作为葛隆村的本土人才,她曾在市区工作,频繁的跨城市出差让她倍感疲惫。葛隆村田园生活的舒适与惬意让她决定辞去工作,回到家乡从事自己喜欢的西点和咖啡制作,并在自家翻新后的房子里开设了一处可供朋友们聚会交流、享受慢生活的空间。“这里生活成本低、环境健康、邻里间关系和睦,大家还会相互交换新鲜的蔬菜水果,这种质朴且真实的乡村慢生活节奏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张薇说道。

  在产业规划上,葛隆村积极响应数字化转型趋势,推动智慧农场建设。目前,村里已完成888亩智慧农场的基础建设,并计划将其从1.0阶段升级到2.0阶段。上海外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高浩介绍,2025至2028年,智慧农场将根据国家智慧农业发展规划,进行全产业链的水稻智能化提升和改造,融入AI数字化、低空经济等元素,实现从田间作业到整体管理的智能化。

  未来,葛隆村还计划引入微型博物馆、非遗项目、轻食餐饮等元素,进一步活化文化资源。陈学锋表示:“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葛隆村经济更加繁荣,村民生活更加美满,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沪郊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区域
   第05版:阡陌
   第06版:绿野
   第07版:科普
   第08版:生活
古村新韵留乡愁 嘉定葛隆村宜居兴业绘振兴
东方城乡报区域04古村新韵留乡愁 嘉定葛隆村宜居兴业绘振兴 2025-07-18 2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