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孜怡
邓一文的科研征途,是一场与水稻病害的长期较量。2004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攻读博士,加入何祖华研究员团队,致力于水稻广谱抗病基因克隆与分子育种研究。二十余年来,他奔波于全国不同水稻种植生态区,调查稻瘟病发生情况,精准鉴定水稻种质资源的稻瘟病抗性,挖掘广谱持久高抗稻瘟病的水稻资源材料,克隆广谱抗稻瘟病新基因,攻克稻瘟病“卡脖子”难题,用科技守卫国家粮食安全。2023年11月,邓一文入选了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项目。
十年磨一剑
攻克水稻“顽症”
稻瘟病是一个古老的世界性病害,常年导致水稻减产10%~30%,暴发年份甚至绝产,是长期困扰国际水稻育种界的瓶颈问题。湖北恩施位于我国西南的武陵山区,是稻瘟病的高发区,堪称水稻的“鬼门关”。邓一文至今仍能记起初次踏入恩施病圃时所见的情景:一片片被稻瘟病侵袭的水稻枯萎,整个稻田颗粒无收。“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水稻,有的在幼苗生长期就因为稻瘟病死亡了。”这一幕对他而言是“触目惊心”的,让他深刻地意识到解决稻瘟病难题,是广大农民迫切的需求。
2006年,团队从长期鉴定的广谱持久抗稻瘟病水稻品种“谷梅四号”中,挖掘出了一个抗病基因位点Pigm,能抵抗稻瘟病菌的绝大多数变异小种。“通过遗传验证和田间鉴定明确Pigm位点包含两个功能成员,一个成员调控水稻的广谱抗病性,但影响产量;另一个成员调控水稻育性提高产量。因此,两个成员在一起,既保障水稻具有广谱持久的稻瘟病抗性,还能保证水稻不减产。”邓一文说。
从基因定位到候选基因的验证和Pigm基因功能的确定,最终系统解析该位点的作用机制。每一步都经过大量的植物病理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数据分析和田间抗性表型鉴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血。2017年,邓一文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发表研究成果,阐述了表观遗传调控水稻广谱持久抗病与产量平衡的新机制,建立了作物免疫受体研究的新模型和技术体系,该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邓一文建立的广谱抗病基因Pigm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已提供给隆平高科、安徽荃银高科和中国水稻研究所等40多家育种单位应用,快速高效地选育一批杂交稻组合和常规水稻新品种,其中通过国家和省级区域试验审定的新品种超过20个,这些抗病新品种累计推广超过4600多万亩。过去,农民每年不得不大量喷施农药,以降低稻瘟病的危害;现在,种植这些高抗高产的水稻新品种,既减少了病害,还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和人力成本支出,减轻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勇攀科学高峰
持续开垦前沿领域
除了Pigm基因,邓一文还分离了其他抗稻瘟病基因,作为基因资源和技术储备,防患于未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水稻种植方式改变,特别是籼粳杂交稻的广泛种植,导致另一个真菌病害稻曲病发生愈加严重。稻曲病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更重要的是侵染稻谷产生的毒素严重威胁人畜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目前,除了使用化学农药防控稻曲病,尚无有效的抗病基因资源可以利用。挖掘抗稻曲病基因,培育抗稻曲病水稻品种迫在眉睫。
为了选出稳定的抗稻曲病性状最突出的材料,他们需要进行多年多地的鉴定评价。“稻曲病菌侵染的窗口期短,只能在稻穗上判断是否发病,因此每年都要分批次播种,期望在水稻的抽穗期遇到适合稻曲病发生的最佳条件,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性。”每年水稻生长的关键阶段,他总是忙碌于全国各个病圃,观察水稻材料的病害发生情况,足迹遍布福建、浙江、湖南、江西、湖北、黑龙江等水稻种植区,以及上海松江、崇明研究基地和海南南繁基地。“最忙的时候,一周跑三个点是家常便饭。”
目前,邓一文已发掘出两份抗稻曲病资源材料,精细定位两个主效抗稻曲病 QTL位点,再与隆平高科、安徽荃银高科等育种单位合作培育抗稻曲病新品种。基于长期在稻瘟病防控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团队已建立起抗病基因挖掘-育种应用价值评价-育种应用推广的全链条研发平台,希望在此基础上,持续为培育抗病高产的水稻良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为我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