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书光 袁敏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县”,其中却藏着一个“农业大镇”——李鹊镇。作为我国北方著名主粮产地,李鹊镇正在土地规模化、种粮智能化、农民年轻化的方向上走稳农业强镇之路。
“零散小田”变“优质大田”
作为雅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今年50岁的贾国栋10年前由“粮食经纪人”转行从事粮食种植,最初承包百亩田地,如今已流转2800亩农地。“过去10个人要干半个月的活儿,现在四五个人两天就干完了,再加上玉米适时晚收晚售,一亩地能多卖200多元。”贾国栋说。
李鹊镇有5万亩成方连片的高标准粮田。“如今,镇上有10余家流转千亩以上土地的经营主体,粮食规模化种植流转耕地面积达3万亩。”李鹊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文钊说,在实施标准化良田改造、农田节水灌溉等项目后,农业基础设施大大改善。
大田之上,受益的不仅是“大户”。“以前我们辛苦一年种植两季粮食,也就赚个万把块。现在除了领取土地流转费之外,还可以外出务工,我们一家四口每年能多挣六七万。”梨园村村民贾光新说。
刘文钊介绍,土地流转方便推广良种良法,农业集群化、品牌化助推全产业链发展。李鹊镇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试验新品种,“李鹊小麦”等4个品牌创建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0余个产品被评为绿色食品。
依托粮食仓储物流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和遍布多地的购销网点,李鹊粮食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目前,粮食年物流能力超200万吨、加工能力达20万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5%。
“会种地”变“慧种地”
“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让高科技进入农村,让种地从看天变为看屏。”广饶县张守凤家庭农场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超说。在她经营的粮食蔬菜复合型家庭农场,20多名员工能轻松打理2100亩土地。
在不远处的李鹊镇智慧农业技术中心,李鹊镇黄河三角洲高端优质粮食智能示范区项目示范田里的忙碌景象实时显示在平台大屏幕上,示范田档案、土壤条件、气象预测、灌溉记录等信息清晰可见。依托分布在田间的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设备,平台实时监测小麦墒情、虫情、气候、苗情“四情”,为农场提供科学的生产管理解决方案。
李鹊镇智慧农业技术中心主任崔帅介绍,镇里实施一万亩黄河三角洲高端优质粮食智能示范区项目,整合先进信息技术,搭建“耕播、水肥、植保、收获、仓储”五大智慧操作系统和一个智能农业管理平台。
“农户足不出户就能一键操作远程灌溉、施肥管理等农务,实现粮食全产业链自动化作业。”崔帅说,借助数字化田间管理技术,建成后,示范区可节省人工90%以上、节水40%以上、节肥节药15%以上,优质小麦、玉米年产量可达到3000万斤以上。
“新农人”成为体面职业
花纹奇特的羊,形态各异的鸡……走进李国敬位于广饶县李鹊镇的农场,仿佛置身奇幻世界。“那些脖子上没毛的是‘猴子鸡’,顶着蓬松‘爆炸头’的是波兰帽子鸡……”谈起自己的“作品”,李国敬一口气列举了十几个品种。
李国敬2013年从山东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是村里人津津乐道的“出息孩子”。2015年,他决定辞职返乡创业,不仅搞种植,还培育宠物观赏鸡,根据客户提出的“凤头”“胡须”等外形特征需求,搞“私人定制”。
“以前总觉得在城里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回村务农,现在提起哪家年轻人打算返乡创业,大家都夸赞。”李国敬说。
“回来的年轻人带来新思想、新观念、新模式,助推全镇种植模式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李鹊镇党委书记任荣昌说。
在模范带动和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鹊归”乡村。任荣昌介绍,目前共有40多名大学生从各地来到李鹊镇创业,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贡献着年轻力量。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