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欧阳蕾昵
1月24日下午,市人代会6场专题审议同时进行,其中,“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专题审议会吸引了105位市人大代表参加。当“繁花”热词在代表口中热议后,接过话筒的余思彦代表开场便抛出了一个问题:“乡村有文化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广袤的乡村,见证了一方水土的发展,也承载了乡土的文化,浓缩了乡愁记忆。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乡村是不能缺位的。
“上海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完全可以通过乡村文化建设来实现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对此,余思彦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重视乡村文化的建设,保护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自觉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他提出,可以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着重抢救整理古建筑、古村落、古桥等文物,继续推进跟农耕文明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通过非遗的体验、非遗的展览等多种形式,让非遗项目能活态传承,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二是推进文化场馆的建设,固化乡愁记忆。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乡村博物馆、非遗展示馆的建设标准。三是加强新时代乡土教育,厚植家国情怀。“教育部门可以把乡土教育融入学校的拓展课程和课外教学实践,与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开展多样化的馆校合作,借助高校的专家资源,着力开发乡土教材,引导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探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乡爱国之情。”
随后的发言中,吴鹏宏代表也提出,目前上海重点推进“社会大美育”工作,不断优化社会美育资源的供给。然而仍存在市民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之间不均衡,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不平衡等问题。他建议,要向郊区尤其是远郊地区加大文化公共服务倾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