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
“真没想到,咱也能评上职称。”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佟家村,一见面佟福兴就递来一纸证书,上面写着“农民高级农艺师”。今年49岁的佟福兴,研究了30年的食用菌。2019年,初中学历的他,成为山东省首批获得高级职称的11名职业农民中的一位。
佟福兴是利津县绿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始人,从最初用土大棚栽培平菇起步,他先后成功选育了“夏优39号”等多个平菇新品种,成功培育了褐灵菇等多个特色品种,填补了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多项空白。如今佟福兴每年销售70多万斤菌种,“一年挣几十万元很轻松。”
佟福兴被评为农民高级农艺师后,从事技术指导和推广的热情更高了。目前,他技术指导的范围覆盖5个生产基地、6个专业村,辐射带动种植户2000多户,遍布省内外多个地区。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近年来,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破除“四唯”倾向,体现“基层”特色,完善“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基层职称制度,努力拓宽人才成长渠道。
拿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来说,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去年山东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这一制度,打破学历、论文、科研成果等条框限制,重点考察技术水平、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等。得益于乡村人才制度创新,3年来,一批“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截至目前,该省已有3329人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职称,3.1万余名专技人才获得“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高级职称,6.2万余名乡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直评”取得中高级职称。
除了职称激励,针对乡村人才需求,该省人社部门创新培养方式,拓宽培养渠道,打造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启动建设高素质农民创业培训基地,2021年计划培训4万名高素质农民。比如,沂源县人社部门联合淄博技师学院,制订了苹果树修剪、水肥一体化浇灌、桃树修剪等3项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使果农的技术得到了提高,实现了增产增收。
“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回到乡村、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推动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工作机制,搭建乡村引才聚才平台,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激励,狠抓政策落实见效,营造各类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良好氛围。
“人才超市”精准匹配需求
“近期降雨频繁,香芋被洪水淹后如何提高存活率?有哪些办法可以降低损失?”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务溪村一名农户向镇上的“乡村振兴人才超市”寻求帮助。“店长”了解情况后,很快为其从人才库中匹配了香芋种植能人盘维国。
有着多年香芋种植经验的盘维国“接单”后前往受灾地查看香芋情况,将香芋种植的相关知识及被淹后香芋如何提高存活率的经验传授给农户,指导其修护受损香芋,降低损失。
今年以来,贺州市围绕服务蔬菜、渔牧等重点产业发展,聚焦产业振兴人才需求,整合乡镇和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乡村建设服务中心等基层机构的各类人才资源,在61个乡镇及街道建设“乡村振兴人才超市”。
贺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黄锦维介绍,“乡村振兴人才超市”以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为主体,组建市、县、乡三级专家人才库,把乡村振兴各类人才聚在“云端”,实现本土人才智力供给与用户产业发展需求高效匹配。在线下,乡镇、街道选配干部等担任“店长”或“副店长”,为上门寻求帮助的群众办理业务。通过“乡村问单、用户下单、超市配单、人才结单、组织评单”运营模式,群众需求与人才智力供给得到有效衔接和匹配,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水稻被洪水浸泡后要如何防治病虫害?”“花生的叶片发黄是怎么回事?缺少什么营养吗?”……群众一条条问询和需求通过“乡村振兴人才超市”及时转到“田秀才”“土专家”的手里,得到回应和解决。
高素质农民
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天府粮仓,稻畦纵横,禾秧摇曳。“前脚收完麦子、后脚育秧栽苗,一年两季,一茬接着一茬干。”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金鱼镇种粮大户刘健说。
虽然是“90后”,可刘健和种地打了多年交道,“我的性格就是敢想敢干,这些年用了不少新技术,种地蹚出了新路子。”
刘健的稻田,苗垄笔直,株距匀称:“秘诀是北斗自动导航驾驶系统。卫星‘指路’,自动规划路线,插秧机跑得直,秧苗插得齐。”
刘健讲起种田经:“天上飞的有植保无人机,地上跑的有乘坐式高速插秧机、收割机。我还添置了粮食装载机、烘干机,与最初相比,每亩投入成本可减少30%,小麦增产50斤。”
回想起最初返乡的时候,刘健自嘲“五谷不分,仅有一股子热情”。他说:“这些年我一直参加农广校培训,向专家请教,跟同行交流,一点点摸索出了门道。”如今,刘健经过遴选考核成为高素质农民。
“长期以来,乡村面临人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等问题,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亟须一支知农爱农实用人才队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胡永万说,“我们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广泛吸纳农民,开展教育培训,提升技术技能,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农民涌现在广袤田野。目前全国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80万人,其中种粮大户17万人。高素质农民队伍中,超六成为规模经营农户,五成以上实现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生产,一半以上加入了合作社或与农业企业建立了产业链接。
头雁引领群雁齐飞。高素质农民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
管好近3000亩地,靠啥?“40多台套农机、12位农机手,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不仅每亩平均成本节省200多元,有的地块小麦亩产还能突破1500斤。”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锦程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桂玲底气十足。
“我托管了1700多农户的土地,大伙儿都享受到了先进农机带来的便利。”张桂玲介绍,“这台220马力拖拉机,可是十里八乡最先进的。去年秋冬种遇上连阴雨,小农机下不了地。多亏了这台大拖拉机劲儿大、轮胎宽,让小麦及时播种。”
作为山东省农广校烟台市分校培育的1.9万多名高素质农民中的一员,张桂玲的种地方式一直在升级,“参加培训、考察交流,思路慢慢打开了。从小打小闹到集中流转,再到土地托管,抱团闯市场才能共赢。”
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增强。目前,超七成的高素质农民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农产品销售支持,平均每人带动17户。“他们发挥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上的优势,以土地托管、订单生产、引领示范等方式,带动农民发展产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胡永万介绍。
(据新华社、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相关报道综合而成,文字整理:王平)
【链接】
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拔节成长
种粮大户陈龙——靠科技种田,几百亩地管起来轻轻松松
早晨5点开始学习,6点半安排人手下地干活,白天随时抽空回答农户提问,晚上还要上网课、复习考试……这是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归昌乡种粮大户陈龙一天的安排,40多岁的他时常感慨:“一天24小时,不太够用啊!”
流转经营230亩地,托管服务2000亩地,育秧、插秧、打药、飞防,陈龙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但他却认为如今种地是件轻松的事。“以前无论是田间刬锄、灭虫,还是浇水,全都要亲自上阵,现在这些工作机器都能干,靠科技种田,几百亩地管起来轻轻松松。我可以腾出更多精力放在掌握新技术、新经营方式和技术推广上,带动更多乡亲跟上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如今,陈龙还成了临沂市农民培训讲师团成员。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大部分是十里八乡的粮农,发的动态里一条条也全是种粮经验:“高温高湿,得少撒点氮肥,不然烧苗”“机械插秧后要抓紧除草,不能错过最佳除草时间”。
乡亲们平时在地里遇到问题,就在微信里向陈龙咨询,“什么时候可以揭膜”“什么时候田里该打药”……只要得空,他都会及时回复。
电商达人栾波——销路品质两手抓,让好产品飞出深山
“我们的苕粉,既可以下火锅、烧汤,还可以做烧烤,看看这宽粉多弹,快来下单吧……”看到下单量噌噌往上涨,栾波笑得合不拢嘴,这么久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
栾波是重庆市武隆区栾氏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他和苕粉的缘分还要从8年前说起。本来开货车的他,回乡做起了苕粉加工生意。在武隆区的不少乡镇,每到农闲,家家户户都忙着做苕粉,但大多是手工制作。“手工制粉,效率低。”敢于“吃螃蟹”的栾波一直想着用机器提高效率。
正当他为缺资金、缺技术发愁,好政策来了。2016年,武隆区鼓励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加工,栾波拿着10万元补贴,置办了干锅炉和烘干机,开始了机械化生产苕粉的新尝试。效率高了,收益明显见长。想要扩大再生产的栾波,又从当地农行申请了助农贷款,一下子补齐了全套生产线。不仅实现了全自动生产,苕粉品质也提高了。
尝到电商甜头的栾波,也没忘记周边的乡亲。如今在他的网店里,不光卖自家苕粉,还把乡亲们的玉米、土豆、鸡蛋收购来,统一包装后卖出去,“生鲜产品的包装需要特别仔细,玉米得用泡沫箱,还要加冰袋,面条得用保鲜袋缠起来,避免进虫子,还有防震袋、中转箱等,我们如今服务的农户大大小小有数百户。”
最近,栾波刚接到重庆市乡村振兴局的邀请,参加2022年鲁渝消费协作农村电商带头人培训班。他很珍惜这次机会,“可得好好学,给自己的网店销售再加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