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灶港,明代开挖的一条煮盐运输通道,一直缓缓流淌着一泓清水,人们聚水而居,带来舟楫之利。六灶历史上就是其中一个商贸繁荣的集市。如今,向学街紧邻河边,白墙黛瓦,一层和两层的建筑错落有致,紧密相连;不少建筑年代久远、露台、水阁伸展水中,颇具江南特色而成为历史风貌保护区。
□通讯员 韩大方 记者 康晓芳
治理前 水体黑臭居民不满
以前,这里的河道治理采用了“植物廊道”的方式,以期改善水质。但由于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等原因,整体环境容量超限,造成阶段性水体腐败。尤其是高温季节更容易造成水体黑臭、蚊虫滋生,引发了居民不满。
今年,川沙新镇直面问题,把根治向学街污水工作列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为群众办实事”10项重点工作之一,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采取“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先行实施向学街污水纳管应急整治工程;建立由城运、规建等参加的专班,处理污水出路等问题。新镇领导高度重视该项民生工程,上海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和新区水务局分管副局长也聚焦这个民生实事项目,将此列为“为民服务实事项目的联系点”,多次到现场指导工作,帮助协调落实自来水、消防管线安排等事务,推进工程有序展开。
治理后 河道干净居民生活惬意
数百年流传下来的向学街相当狭窄,只有3米左右宽的老街已是污水、自来水、消火栓等管线密布。这样,再要开挖埋入一些管道和配套设施,就像“螺蛳壳里做道场”一样难。一些居民也心存疑虑,担心祖传建筑已经“上了年纪”,一经震动“散架”了怎么办?针对实际问题,新镇河长办、所在地的鹿城居委和设计单位做细工作,有分有合,上门向居民讲解施工方案,取得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随后,施工人员用铁铲和镐头,人工开挖,分段回填土夯实地基,避免了建筑开裂沉降的隐患。最终,用2个月的时间,硬是将527.8米污水总管埋入地下,还对48个污水井、提升泵站等设施整修,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将145户居民的生活污水全部收集起来,输送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如今,整治后的六灶港波光粼粼,水清岸绿。家住川沙新镇向学街的居民总喜欢打开窗户,让清新的空气进入屋内。吴阿姨说:“以前河水臭,都不敢开窗。自从整治后,河道干净了,臭味也没有了,生活更加惬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