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代人来沪,两代人扎根靠双手创造出幸福生活
汪平 浦东新区 书院镇李雪村三峡移民

  □见习记者 刘晴晓

  重庆北部,长江穿山而过。“我们家就在江边上,那里属于最低水位线了。”浦东新区书院镇李雪村村民汪平谈起故土,常常会生出无限感慨,“165米至180米,在这个水位线的农户都要搬。”

  多年来,为了“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的家国梦想,汪平和数以百万计的三峡移民一样,挥泪告别故土,在新环境中,发扬巴渝儿女爬坡上坎的韧劲,在新沃土上,耕耘出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2001年,家住重庆市云阳县双江镇的汪平一家来到李雪村。“刚来的时候,语言、气候都不适应,再加上我丈夫熊德平搬迁之前一直在外务工,搬迁安顿下来之后,他又去了广东。”时年33岁,又是两个孩子母亲的汪平,不允许自己花太多时间去过渡,她要尽快适应生产和生活的改变。

  在李雪村,汪平开始学种西瓜。团团的碧玉,明媚的红瓤,吃起来甘甜可口的西瓜,可要种植起来,却又让汪平吃尽了苦头。种植方式不同?养护技巧不懂?怎么办?好在,这些困难在周围邻居的帮助下,都变得迎刃而解。什么时候下田耕地,什么时候铺膜盖被,什么时候施肥浇水……那个时候,种养经验丰富的村民们总是细心解答,倾囊相授。

  虽然邻里都很和善,但是,仅仅靠汪平自己来种地的话,还是有些吃力的,“当年除了我们一家,亲戚朋友们都不在迁出范围里,都没搬来,而且孩子他爸那几年又一直在外面务工,所以我们家的土地就流转出去了。”彼时,汪平的大儿子12岁,小儿子9岁,都正是上小学、需要照顾的年纪,为了使生活尽快走上正轨,汪平选择在离家不远的瓷器厂务工,“工资少不要紧的,离家近,可以顾得上孩子,咱就能干。” 性格开朗乐观的汪平就这样,厂里、家里两头跑,靠双手耕耘出了幸福生活。

  “2003年左右,我们家把房子翻修了。”坐在客厅里,汪平抬头看了看四周,“当年一起移民来的乡亲都带了不少家乡的东西,像是用惯的农具、农作物的种子等等。”扶了扶额头前的碎发,汪平感叹道,“我们家没有,一是因为发过洪水,家里没有留下什么,二是,当时搬迁,路途遥远,不方便拿的就都没有带来,后面,家里又修缮、涂白、贴瓷砖,还换了些家具,没有保留什么老物件儿了……”正午的阳光透过门扉填满每一个角落,干净的地面,整洁的茶几,现代的家具电器,汪平的孩子们就是在这样明亮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他们兄弟俩小学都是在浦东念的,学习方面,我没怎么操过心。”汪平笑着说,2007年,孩子们都相继考上了大专,丈夫熊德平也返乡务工,“我老公他有高血压的,在外面跑不动了,就回到了咱们李雪村。”汪平感叹道,“现在他在新港邮政所上班,主要是送快递。我呢,2008年开始在做家政服务,跟老年人打交道的时候比较多,干了14年了,今年才刚不干。”

  怎么不干了?如今,汪平两口子都快60岁了,儿子们也逐渐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大儿子熊旺在外港造船厂工作,小儿子熊伟成了人民警察。“我们现在都渐渐适应上海了,我家的小儿子,如果不说他是移民来的话,光看样子完全“海派化”了。”汪平笑着说,“年初,家里添了两个小孙子,我当奶奶啦,忙的哟。”

  一代人来沪,两代人扎根。记者离开的时候,新晋奶奶汪平开始忙活小孙子们的辅食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政策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新农村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关注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一代人来沪,两代人扎根靠双手创造出幸福生活
解决群众最实际、最具体、最关心的问题
徐泾镇开展国家宪法日禁毒宣传活动
广告
东方城乡报关注A08一代人来沪,两代人扎根靠双手创造出幸福生活 2021-12-14 2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