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欧阳蕾昵 摄/文
昔住长江头,今居长江尾。2000年,刚满十周岁的向巍魏跟随父母举家迁入绿华镇华西村。在生态岛最西端的小镇,向巍魏顺利完成了学业,随后在上海高桥石化公司觅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还购置了两处房产。在他看来,崇明不仅有故土的温情,还有变迁带来的新希望。如今,他和许多“三峡乡亲”早已成为地道的上海人。
向巍魏还记得,到达崇明的第一天,南门港码头热气腾腾。一下船,人们都在路两旁夹道欢迎,年少的他对这片新家园充满了好奇。但很快,这份激情就“降温”了。“车子越开路越偏,后来居然开上了烂泥路,三两步一个大坑,心凉了半截!”新家新学校,什么都要从头开始适应。当年,向巍魏作为插班生进入绿华小学读书。一开始由于语言不通,他变得沉默寡言,一下课就到学校大门口发呆,期盼着早点放学。细心的班主任发现了这一情况,特地安排班上一位来自四川的孩子和向巍魏做同桌,并试着让本地孩子教他们说崇明话。
到了第二年柑橘成熟的时候,向巍魏已经与小伙伴打成一片。每年11月,在“柑橘之乡”绿华镇,放眼望去一片金黄。除了滚滚稻浪,还有垂坠枝头、如小灯笼般的柑橘。周末时光,向巍魏会和同伴们在橘园玩一整天,玩累了玩渴了就摘几个橘子吃。柑橘的酸甜滋味一直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现在回忆以来,那不正是家乡的味道吗?
初到绿华,向巍魏的父母在乡镇不锈钢工厂找到一份工作,在自留地种上一些蔬菜,下班回家去地里干干农活,用来维系平日的开销。“父母待人诚恳、为人热情,邻里关系一直很好。”在向巍魏的记忆中,那些年,绿华镇和华西村的干部会不定期到家中探访,关心移民住房、自留地、养老、医疗、教育、户籍管理等社会保障问题。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从来没有把他当外乡人,反而给了许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2006年,向巍魏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工程技术学校,由于在校时各方面表现优异,他被评为上海市“三好学生”。2009年的一次校园招聘会,学校老师将向巍魏推荐给上海高桥石化,三年后他成为石化的一名正式员工。国企稳定,福利待遇都不错。向巍魏勤奋好学,工作认真,顺理成章地从“好学生”转变为“好员工。”买了房,娶了妻,生了女儿,向巍魏算在上海扎了根。
工作以后,向巍魏每个月会回一次绿华看看父母。他发现,少年时代常常吃的柑橘品种“宫川”更甜了。除了这个常规品种外,通过规模化土地流转、规模化橘园重建、规模化种植管理,绿华的柑橘产业正在不断转型升级。依托落户的中国农业大学柑橘科技小院研发力量,“绿美人”“黄美人”等新品种优选引进,乡亲们也跟着一起种植,好产品不愁卖,小日子过得倒也舒坦。
“柑橘、橘树适宜观光欣赏,现在来采摘游玩、研学游学的人越来越多。”每次回去,向巍魏总会习惯性地买点柑橘。在陈海公路一路驾车往西,他会跟上幼儿园的女儿讲述自己与“第二故乡”的故事,那些点滴的记忆里既有生活的不易,更多的是温暖与甜蜜。这个昔日偏远的小镇如今正在全域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向巍魏希望更多人能踏上生态岛,到绿华镇来感受“柑橘之乡”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