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新主体·借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4月06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杨种菜记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湘江西村,蔬菜种植合作社的会议室里,点钞机哗哗响,每一次停顿,桌上就出现一沓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的现金,花名册上随之摁下一个红手印。老杨在跟客户们结账。

  老杨今年50岁,大名杨利民。如果有人问老杨,以前想过生意做到这么大吗?他一定会回答,“绝对想不到!”

  老杨是地地道道农村人。不过,他此前就没正儿八经干过农活。要说到他种地,那也才近些年的事。

  为啥这样?一个原因,种地不挣钱。老杨一家原有9口人,拢共才12亩地。靠种地养活这一大家子,困难。为了多赚点钱,20岁老杨就出去了。

  转眼到了2011年,村里引进一家农业企业,计划流转土地,发展蔬菜种植。老杨见过世面,办事又靠谱,企业负责人拉他一起干。听说回老家干农业,老杨立马提起了兴致:“闯荡30多年,还是想回家。”

  4个多月脚不沾地地忙,老杨挨家挨户做工作,流转到500多亩地。正当他铆足了劲,准备开始种植时,企业出现了经营问题。眼看之前努力要打水漂,他不甘心:“我来想办法!”老杨找到5个多年合作的老伙计,真把企业顶了起来。

  虽然一波三折,但让老杨没想到的是,后面顺利极了。先建大棚蔬菜基地,再组农民专业合作社,机制一顺,万事皆顺。村里地势平、水源丰,老杨在这里种菜,很快打开了局面,茄子、辣椒、小白菜等时令蔬菜长势喜人。

  第一批菜品上市,他直接拉到60公里外的长沙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不用他吆喝,菜就被经销商抢购一空。“基本上不愁卖,种出来就能变现。”

  老杨顺势将种植规模扩大到700亩。

  种菜、卖菜,这样简单的生意,老杨原以为能一直干下去。哪想到,好日子只维持了3年。

  不知怎么的,到了2014年,老杨的蔬菜渐渐不再畅销。

  咋回事?老杨边琢磨、边调研,原来,周边人看着蔬菜集中种植挣钱,于是纷纷上马蔬菜基地。粗放经营的蔬菜种植,成了大路货。

  “必须要转型了。”老杨明确了方向。

  但具体怎么转型,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老杨放下手头的菜地,“自费出差”,跑到山东、河南等地,参加了许多有关蔬菜的农资展览,还实地考察了一些知名生产基地,学到了不少经验。

  学到了啥?老杨一总结,就是四字:绿色、高效。老杨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城里人买菜开始变得更讲究。村里的蔬菜要闯出市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大势所趋。

  老杨先请专家进村,对土地做了两次全面“体检”。“好地才能种出好菜,搞绿色高效农业,得有扎实底子。”

  确定土地没污染,他就放开了胆,拿出半辈子攒下的积蓄,对蔬菜基地进行了大改造。同时,老杨还注册了商标,立志做成品牌。

  在当地农业部门帮助下,老杨的合作社与湖南农业大学建立了技术指导关系,还承担了省微生物研究所的多项技术推广和应用实验。

  现在,蔬菜基地不仅通过了绿色农产品产地认证,还获得了农业部蔬菜标准园、湖南省“三品一标”示范合作社等称号。在此基础上,基地的精品蔬菜拓宽了市场,走进了长沙的高端超市,最近更是跟广东企业签了约,即将供应香港市场。程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走村镇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异域传真]
泰国:解决“三农”问题有三大法宝
老杨种菜记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借鉴B06老杨种菜记 2021-04-06 2 2021年04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