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汪正刚
北蔡,早在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8月)因建有“金山卫六千户囤仓”而成北蔡市,并列入建置镇,入版图。历史上,特别是清末民初,北蔡有“金北蔡,银上海”之称,因为白莲泾水滋养着北蔡的大地,沪南公路也给北蔡带来滚滚财源。如今的北蔡仍然是浦东名镇。旧时文人墨客在吟诗咏词时将白莲泾称莲溪,北蔡镇为莲溪镇;因此百年前曾在上海大世界挂牌演出的北蔡丝竹班改名为“莲溪 国乐社”。
既然称北蔡,那肯定有南蔡,但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在万隆桥(虹桥)南街过去一点,亦说在御界桥附近,但到底在何处,也无从考证。我知道北蔡,是小时候识字以后,看到了自家的门牌号是“南汇县北蔡区吕浜乡汪家宅×号”,而真正去北蔡是1957年的春季。
虹桥边借水润野菜
虽说那时候川北公路(小营房至北蔡)已经筑成,而且塘川线也在1957年1月已经通车,但为了节省一角的车钱,还是步行去的。那年我13虚岁,肩上压了一根小扁担,两头是两只提篮,一只装的是荠菜,一只装的是马兰头,这都是野生的,是我们大的兄妹三人利用周四、五、六三天的中午和傍晚采集(浦东方言称“挑”)的,加上周日一大早采的,约20斤左右,拿到北蔡蔬菜市场去出售,能换上一元钱,但只是春季清明前做的事,浦东习俗说清明后的荠菜有小鬼哭的眼泪,不能食用,其实是荠菜老了开花了无法食用了。
当我与族中叔叔阿姨、兄姐们来到北蔡时已经是饥肠辘辘,我们就在北蔡老街的虹桥(亦称环隆桥)北岸西侧的水桥上,将荠菜、马兰头放在白莲泾里浸润一下。因为周四到周六采集来都是放在团箕(一种竹编的圆形晾晒小杂粮的工具)里晾着的,有些干瘪了,就没有了卖相,顺便洗去泥屑,剔除老叶,让卖相嗲起来。
浸润以后,就到北蔡饭店吃中饭,等下午一点钟市场开秤。每次吃的都是一样,总是半斤(十六两制)米饭八分,和五分钱的菜,一,回家上交七角七分。
吃好中饭,荠菜、马兰头经河水浸润以后显得碧绿生翠。当时北蔡蔬菜市场收购小宗野生荠菜、马兰头有两种渠道,一是市场收的,二是市场外小贩收的,小贩收的当天傍晚就可在市区菜市场销售,价格翻了倍。我们一般都是出售给小贩的,因为不需要排队过秤,可赶着早点回家。
再说那横跨于白莲泾之上的虹桥(亦称万隆桥)也是一波三折。它初建于何时已经不详,在清乾隆十八年(1783年)重修,为多台阶单孔拱形石桥。1964年,为方便船只通行、有利于排涝而拆除改建为木桥。可是只过了九年,到1973年改建为水泥桥,并用工字钢进行加固。2006年,又改建为仿古式平行水泥桥,两旁有封闭青石栏杆,栏杆上有花草树木鸟兽浮雕,也是别具一格。
批蕃茄沿村去叫卖
说起北蔡,我们都叫它是蔬菜地区,那时我老家唐镇的女青年嫁往北蔡的也特多。
当时北蔡蔬菜中最为吃价(浦东方言,两层意思,即品质优良,值钱)的是番茄,我们习惯称它为“洋红番茄”,粉红色、皮薄、肉厚、酥软、糖分高、籽儿少。现在市面上的番茄无法与其相比,那时我们都把它当作水果吃的。
实际上早在民国20年(1931年),在北蔡西北一点砥当桥(原叫典当桥)畔,有位教师名叫钱家训的,平时在家里喜欢侍花弄草,他将朋友从美国寄来的花椰菜、平头卷心菜、番茄、灯笼辣椒等种子,运用温床育苗、移栽种植,获得好收成,并比其他同类植物早熟一个月。
我年轻时与北蔡的交集主要出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困难期间,缺粮饿肚子,我们就去北蔡地区捡拾蔬菜老叶,煮菜粥;捡拾卷心菜的老根,削去表皮,切成块状,煮透以后,用淘箩放在水中反复揉淘,丢去老筋,再用纱布袋沥去点水分,煮成浆糊状放点盐吃。
后来,发现北蔡蔬菜地区在上交完成国家任务后,有部分稍次的蔬菜可自由出售。每年夏天,我们宅上有划桨船的人家,就会去北蔡农村直接批发歪瓜裂枣式(浦东方言即收获即将结束时的“落脚货”)的粉红番茄,然后拿到我们那里的村庄去出售,每斤赚两分钱已经不错了,一个夏天做下来可解决点小孩的书簿费。
这里顺便提一下三林塘崩瓜,实际上三林塘崩瓜的原产地在北蔡,早年北蔡西南有个麦家宅(现北蔡联勤村麦家村民小组)一直种植崩瓜(北蔡人称为迸瓜),后来麦家宅有位姑娘出嫁到上海县三林塘,便将迸瓜种籽带到夫家种植,不想这迸瓜在三林塘大受欢迎,几乎家家种植,后来倒是三林塘的崩(迸)瓜出了名。当然,北蔡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潘姚村种植的水蜜桃富有名气的。
唐代古船的出土
1979年冬季,原川沙县最大的水利工程——川杨河西段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年的12月12日,在北蔡公社三星大队(现并蔡镇五星村三联村民小组)黄家宅南的川杨河工地上,挖掘出一艘古代木船,古船舱内遗留鹅卵石2枚,唐代开元通宝钱一枚及一残角,火烧土一块。这艘古船由三段独木挖空后衔接而成,分别为船头、船舱、船尾。全长15米多,载重量约为4吨。经专家考证,认为古船可能制造于隋代,至唐朝武德年间还在使用。
原来说在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着,但笔者于2021年2月17日特地去上海历史博物馆观看,却未见该船,问了馆中工作人员都说不清楚。后来又听说移至崇明区博物馆收藏了。好在2014年4月23日《浦东时报》上刊载了古船出土的图片资料,《川沙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也有记述。这艘古船的发现对研究上海成陆有很大的史料价值。《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盐官有捍海塘堤,长百二十四里,唐开元元年重筑。”2021年2 月20日上午,我去现五星村三联村民小组黄家宅的南边,看到了原来古船出土的位置。
公元8世纪前后,当时东海的海岸线推进到塘外(奉贤)、航头、下沙、周浦、龙王庙、严桥(该五处现为浦东新区)、月浦、盛桥(该两处为宝山区)一线,至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才有完整的海塘在民圩土堤的基础上重筑,后人称之为“古捍海塘”。实际上从花木街道(原龙王庙镇、花木镇)到航头镇的沪南公路,及航头到塘外的航塘公路有可能就是处在唐开元时期的“古捍海塘”的塘身上。
这足以证明,在1300年前北蔡以东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经250年左右,唐末宋初北蔡以东地区成陆,至五代十国开始,老捍海塘北蔡以南的东海滩成了以下沙为中心的煮盐之地,时间长达250年左右,至南宋乾道年间盐场东移,下沙盐署迁至新场。而北蔡地区就以种植粮棉为主。
两个大竹园两家喉科医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北蔡卫生院有专门的喉科门诊,我们年幼时,母亲也曾带我们兄弟姐妹中的几个专门曾去北蔡卫生院看过喉科,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的喉咙突然红肿疼痛,而且不能进食,母亲就带我乘我寄父家的小船(我母亲不会划这种小船)到北蔡联合诊所看病,那医生就用一种灰白色的粉末(后来得知叫喉吹药)向喉咙口一吹,说当天只能喝点白开水,等到红肿消退就可饮食,而且不用再来,结果固然是这样。只记得医生好像姓顾。
后来才知道,过去北蔡有两家喉科医生,一家姓吴,一家姓顾;而且吴家原住在御界桥(但人们经常谓之御家桥,因浦东方言界和家都念Ga,嘎)西街,后迁到现五星村吴家宅咸塘浜(港)东岸。宅后植有一片10亩地的大竹园,所以称吴家大竹园。吴家喉科以吴稼村最为显赫盛名,经常由人抬着蓝布小轿出诊,而且声誉响彻浦西。可惜吴家喉科只传了两代。吴家大竹园在日寇侵占期间,为修筑封锁线而全部被砍伐用作封锁线的墙篱笆。目前,吴家大竹园旧址已经动迁,建了莲康苑。
后来在吴家大竹园附近有了顾氏喉科,其称之为“我家乃顾家大竹园”,但是笔者在采访中,拜访了十多位五星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均说没有顾家大竹园,可能是把话说反了,应该是“我家乃大竹园顾家”。吴家喉科先于顾家喉科,但吴家喉科只传了两代,而顾家喉科传了五代。
北蔡卫生院内原址在虹桥南街西的闵家“溪南小筑(因历史上北蔡曾称莲溪,而小筑在白莲泾南岸,故称溪南)”宅内(亦称闵家花园),是江南园林式居家小园。园内有近百年的古树三株,白皮松、银杏、罗汉松,都是1930年代初“溪南小筑”建成后栽种的,其中白皮松是从北京移植到此,而树身最高、树围最大、树蓬最宽的要数那株银杏了。现在北蔡卫生服务中心已经移至沪南公路以西了,原北蔡卫生院改为北蔡敬老院了。2021年3月10日,我想去看看三株古树,可惜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甚严不得入内,甚是遗憾。
御界桥与农产品批发市场
上面已经讲到衘界桥(简称衘桥),可能大家只知道现在有家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在那里,其实传说中的衘界桥桥名与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有关。
传说中,乾隆皇帝一路下江南来到浦东,要去南汇黑木桥探望顾国师(受皇帝喜欢的道教、佛教中德高望重的僧人)。乾隆先行遣使通告国师,国师闻讯立即坐独轮车北上迎驾。当来到小腰泾与咸塘浜相接交汇之处,国师与皇上相遇,在此国师向乾隆皇帝跪拜叙旧,两者之间情同手足,交谈甚欢。于是,后人在此建桥以志留念。但为何涉及“界”字,却无从查考,笔者认为来源于小腰泾与咸塘浜接界之处吧。
那末,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为何选址于御界桥?此事可推前至1990年1月18日,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鎔基到张江农贸市场视察,笔者有幸全天参与,当朱镕基来到市场时,双手抱拳向老板们恭喜发财,并询问大家有什么困难时,好多老板都回答希望浦东能有个批发市场,因为他们每天三更过后就要去嘉定江桥批发市场进货,寒冬腊月、狂风暴雨时更为艰辛(开始是摩托车,后为小型厢式货车)。朱镕基说一定为你们考虑在浦东建个批发市场。在朱镕基的关心下,对批发市场的选址、规划、投资单位等,很快得到了落实,并于1998年1月投入运营。
如今的北蔡是北蔡与六里两镇撤二合一的北蔡。北蔡中心不只是一条拓宽的南北向沪南公路,在沪南公路下还有一条巨龙地铁18号线;其东侧有磁悬浮线和地铁16号线;而横贯东西的华夏高架、高科路在北蔡的南北两端;地铁7号线、13号线在北蔡境内以斜线通过;沪南公路、高科路的人行立交桥更具魅力。现在的北蔡高楼林立,北中路的休闲绿地地域宽广、花团锦簇;从川杨河向南到华夏西路的咸塘浜西侧的绿地,美的让人窒息;而北蔡老街(虹桥南、东、北街)的改造已经启动,她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北蔡在腾飞中,北蔡更加繁荣,北蔡的人民幸福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