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光明米业的“初心”是什么?
张建汉:“目前,光明米业在崇明生态岛以及江苏大丰拥有14万亩粮源基地,是上海重要的‘米袋子’,全区域水稻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并有2879亩有机水稻获得国环有机认证。为追求最优稻米品质,我们推出了‘沃土计划’,全面推广已获得的75个国家实用新型农业、农机专利技术,1个国家发明专利技术,提高地产大米科技内涵,依靠自主检测体系对土壤进行定期‘体检’,全面保护改良土壤质地,回归‘好土育好米’的初心。目前,崇明地区自有基地将用3年时间逐步实现全域化有机栽培,体现光明‘生态田园’和‘精致农业’特色,而苏北地区自有基地和订单农业地区将全面推广稻麦清洁化轻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现光明农业的‘高产高效’。”
记者:为何一直坚守在粮食生产的第一线?
张建汉:“为农民做实事,是学农者应有的义务,也是与生俱来的情怀。如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也经历着巨大变化,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越来越看重产品质量,所以水稻种植应注重优质,而不是盲目扩大产量。对于一家大型现代化农业企业而言,规模化生产是我们的模式,让市民都可以消费得起质优价廉的地产好米则是我们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降本、提质和调优品种。我希望能联手更多的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为他们提供优质品种、农资、农机、技术标准和绿色认证等服务,共同打造地产大米品牌。”
盛夏的田野,到处是沁人心脾的稻香,望不到边的绿色向人们敞开热情的怀抱。再过几个月,那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将铺满整个大地,那里承载着的,是庄稼人辛劳一年的寄托,还有诸如张建汉等农技人员的梦想。
□记者 欧阳蕾昵
1992年,张建汉从江西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来到上海,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挥洒汗水,在浓密的禾苗中来回穿梭,一干就是27年。从农场、种子公司到米业公司,张建汉始终守望在泱泱稻田边,只为一个夙愿:种好米,卖好米。
水稻生长“刻”在脑中
大学毕业后,张建汉离开家乡远赴崇明岛,在前进农场的那些年,他俯身田间,与大地为邻,从栽培员、植保员到生产队长,张建汉的专业知识和钻研精神起了作用。好收成不仅仅靠运气,别人在停工休息时,张建汉便蹲在田间观察水稻生长情景,他随身带把尺子,每隔一段时间量一量苗的高度。在生产队里,再也没有比张建汉更好的“活电脑”,他对天气、温度、湿度、品种如数家珍。无数个日夜,这个科班出身的“庄稼汉”不是蹲守田间就是埋头书本,靠着脚踏实地的努力,张建汉把水稻的整个生长过程都“刻”进脑中,当时13个生产大队排名次,张建汉的队伍始终是第一名,连续多年获得粮食高产。
农场工作的日子,张建汉积累了大量基层经验,熟悉了水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农场生产者到公司管理者,张建汉顺利完成了角色转换。作为农业科技项目主持人,在农业企业,张建汉相继组织完成了“水稻高产高新技术创新集成示范工程”“水稻精量直播机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等十五项科技项目,他所在的企业连续9年通过农业部稻麦高产创建验收并获得上海市粮食高产创建一等奖,获得75个国家实用新型农业农机专利技术,1个国家发明专利技术。2001年,张建汉所在的上海万事发实业总公司成为华东地区第一家试验推广有机稻生产经营企业;6年后,该企业成为上海地区第一家大面积(5万亩)试验推广精量机械直播水稻生产技术企业;2009年,该企业又成为上海地区第一家全面推广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生产技术的企业。
因地制宜选育“良种”
2011年,光明米业公司组建成立,良种培育和良种良法成为公司控制生产成本,改善产品品质,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基础性工程。张建汉清楚,如果种子不好,技术不配套,农民再怎么努力,收成也好不了。足足花了4年时间,张建汉硬是把海丰基地的水稻亩产量从800斤提升到1100斤。按照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导向,依托米业公司旗下光明种业的良种育、繁、推平台,张建汉联合市农科院、市农机所、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几大农场等各方育种力量,开展优质水稻品种的选育和种植布局。在将优质稻种植比率提高到80%以上的同时,张建汉确立了“早、中、晚”优质稻搭配种植模式,提早并延长了新米上市期,在市场供应上充分体现优质大米的“常吃常鲜”,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2017年,光明米业粮食生产基地自主选育的“常优312”“申优415”两个水稻新品种通过上海市品种审定。随后,“银香38”也完成了国家和上海的品种审定公示。“和其他品种不同,‘银香38’的米饭晶莹透亮,香味浓,口感润滑有弹性,冷饭软硬适宜,上市以来深受广大市民喜爱。”作为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张建汉坚持“品质好、口感好、适应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科学公正筛选审定了一批优良农作物新品种,进一步增强了上海种源优势。现在,张建汉对于良种选育又有了新的灵感,“既有日本越光大米的软糯,再加上‘香味基因’,这样的大米在上海一定会有市场。”张建汉计划着,下一步扩大地产大米在上海高端大米市场的份额,将上海地产大米品质提升至更高水平。
集成示范绿色技术
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头人,张建汉立足绿色水稻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点建设,重点探索解决种植结构优化、农药化肥“双减”、水稻机械化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课题。根据气候条件变化、市场消费和农业转型发展要求,张建汉及时调整光明米业各个基地的种植布局,由原来单一复种、土地高负荷的种植结构,逐步形成合理水旱轮作和农田休耕的种植模式,科学布局稻-麦、稻-油菜、稻-绿肥轮作,减少土地负荷,优化农田生态环境;在推进农药化肥“双减”种植上,张建汉以优化投入品结构、秸秆还田、种植结构调整为突破点,推进沃土工程,加强生态修复,集成农药化肥“双减”种植模式;在加强水肥耦合机理研究方面,张建汉探索了化肥、有机肥、微生物肥高效组合施用技术,实现肥亩均用量减少20%、农药亩均用量减少20%的目标。此外,为全面提升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在张建汉的带领下,光明米业以发展水稻机械化轻简栽培为主线,形成机械化耕、种、管、收“一条龙”生产模式,使水稻机械化生产率提高到96%以上。
技术引领授人以渔
为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行业引领和带农致富的社会责任,张建汉提出,通过稻麦良种良法推广带动农户增收,发挥专业化种植技术优势和优质种子资源优势。2017年,张建汉通过种源带动、产销对接携手沪郊农民在崇明试行了5000亩家庭农场定向种植,由光明米业负责种子供应和全程技术指导,并遵循优质优价进行稻谷回购;此外,还尝试与金山区订立了20000亩优质水稻种植定向收购协议。2018年,张建汉进一步优化了“品种+基地+农户”产销对接模式,实现大米销售后的增值部分与农民共享,加快地产优质大米品牌建设步伐。
除了上海,张建汉将这一模式进行复制推广,拓展了安徽、江苏、江西、浙江、东北等18万亩产销基地,通过品牌、种源、技术、管理、市场等要素,实现区域地产稻米经营主体的抱团发展。据悉,光明米业每年不仅向外省市推广高产、优质稻麦种子,还提供相应的配套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良种良法”的推广,光明米业每年增加良种播种面积90余万亩,通过视频、技术讲座、印发技术要点等方式培训农民,普及推广光明米业良种良法,使农民增收约4000余万元。光明米业所属的江苏、崇明、安徽基地每年劳务用工量在1700余人左右,增加农民收入8000余万元。
好大米“上海造”
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大米消费品位不断升级,农业发展已跨入品牌化新时代,从“卖稻谷”到“卖大米”再到“卖品牌”,张建汉用一颗匠人心,全力打造地产大米品牌形象。他着力推进品牌战略,坚持走精品化、高端化、生态化的品牌路线,先后培育推出国庆稻米“早软香”、瀛丰五斗“虾卫稻米”等大米新品,精心打造“光明生态游”“光明丰收节”“光明米业社区行”营销品牌,重视移动互联网营销平台建设,产品实现了上海全市商超系统全覆盖,营销网络覆盖到120个城市。目前,光明米业小包装大米上海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稳居第一,连续8年荣获上海市畅销金品奖;光明米业还荣获中国粮油榜“中国十佳粮油集团”“全国十佳大米品牌”称号。2018年,张建汉成功示范了千亩规模的稻虾共作综合种养模式,亩增效益超过千元,为今后推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共赢”的“稻、渔、田”绿色高效优质农业发展模式积累了经验。
人物档案
张建汉,江西都昌人,1971年生,现任上海良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兼任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2008~2010年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2005年张建汉发表的学术论文“有机稻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0年,张建汉作为带头人组织参与的“水稻高产高新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工程”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6年获“上海市农业领军人才”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