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沪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8月01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退役不褪色,他们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书写新篇章

  王印:从“种植小白”到“农业产业专家”

  军旅生涯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它塑造了我如今为人做事的根基。部队强调“令行禁止”,让我养成了较强的执行力和行动意识,这种风格延续到创业之后,让我在市场变化中始终能够快速响应、果断决策。长年累月的训练锻炼了我吃苦耐劳、不怕艰难的精神,也让我在农业这条艰辛但充满希望的道路上坚持不懈、迎难而上。

  部队教会我不仅要专注眼前,更要仰望远方。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摸爬滚打,到建立千亩蔬菜基地、打造产业链闭环,军旅生涯赋予我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更重要的是,军营中深植于心的“大爱”情怀,让我始终将“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让退役军人就业有保障”作为内在使命。我始终相信,真正的成功不仅是自身的成就,更是带动一群人共同成长。这份格局与胸怀,也是我从事“三农”的初心所在。

  王印,上海太来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一位脱下军装投身农业的退役军人。他用八年时间在青浦田间书写了从“种植小白”到“农业产业专家”的传奇,是乡村振兴浪潮中的典型样本。

  凭借军旅生涯塑造的“精准研判、快速执行”思维,王印借鉴国外经验,走规模化种植、品牌化发展之路,主要种植大叶茼蒿、青米苋和广东菜心三个品种。2018年在青浦区夏阳街道太来村成立合作社后,他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以保底价收购或兜底未售农产品的方式打消农户顾虑,带动广大农民增收。2021年,太来合作社年销售额突破1.8亿元,成为上海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24年,太来合作社获“上海市蔬菜生产‘机器换人’基地”称号。

  深知传统农业痛点的王印,从市场需求端推动产业转型,引种甜杆西蓝花等小众品种,供应山姆超市,产值达传统蔬菜的5倍;2019年,他建起净菜工厂,推动“毛菜”向净菜、色拉菜转型,提高附加值,同时构建“种植-加工-配送-文旅”全产业链闭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作为“上海最美退役军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等荣誉的获得者,同时身兼青浦区政协委员,王印始终积极主动地担当起社会责任。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他带领团队供应蔬菜保供套餐100万份,保障民生;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周边50余家农户、100余家家庭农场增收,帮助当地农民和10余名退役军人就业;还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提出多项切实建议。

  陆东升:气雾栽培革新记

  部队生涯带给我三大影响:一是创新引领农业变革。秉持着创新精神,我想为农业带来创新和变革,并且从实际需求出发,创造不一样的新时代农业。

  二是高标准、严要求。军旅生涯的一丝不苟,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从进入大学开始,我就是标兵。参加队列会演的班,就是以我班为基础组成的队伍,最终取得了全校队列第二的好成绩。种植也是如此,我们公司始终坚持零农药残留,为老百姓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这些年我们做到了,虽然中间花费了很大的代价。

  三是执着追求。我在部队一直做科研,科研工作需要沉得住气,不放弃,不气馁,始终如一。做气雾栽培也是如此,从2021年到2025年,整整5年,我们始终坚定信念,即使经历了重重磨难,但我们从未放弃自己的追求,终于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0年11月,退役军人陆东升和合伙人共同成立上海农瑞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金山卫镇横召村开始气雾栽培。

  退役前,他曾是海军某部队高级工程师,一直在技术领域工作,荣立三等功一次。作为重要科研骨干,他参加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军内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放眼上海乃至全国,气雾栽培模式是极为小众的种植模式。在这个领域里,陆东升几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最初,陆东升在横召村承包了5亩地,尝试以气雾栽培的模式种植番茄。“气雾栽培是将植物所需的氮、磷、钾等元素通过一定比例配制成营养液,经过计算机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将营养液通过喷头雾化,让植物的根部吸收。”作为农业门外汉,陆东升在遇到病虫害大规模爆发的困境时,经过各方学习和比对,他没有选择喷洒农药,而是用成本更高的微生物疗法解决问题,因为他决心要做绿色、健康的智慧农业,并成功用气雾栽培种出了高品质番茄和黄瓜等作物。

  作为“精益求精”的技术达人,陆东升还成功完成了气雾栽培数字化系统研制,集数字化、水肥一体和物联网功能于一身,使得气雾栽培种植自动化、数字化和规模化成为可能,并成功将该模式和设备输出至浙江和江苏等地。

  郭志伟:是退役军人,是“农二代”,如今还是“飞手”

  做农业很辛苦,是需要对这个行业有热爱才能坚持下来的。而两年部队生活,锤炼了我的身体和灵魂,让我无论是生活中,还是事业上,都能更加专注,也让我拥有万事不轻易放弃,坚持到底,方能胜利的觉悟。

  留过学,当过兵,最后回到了闵行乡村,在上海谷杰粮食专业合作社担任“飞手”,“95后”的郭志伟人生履历很精彩。而留学期间学习的影视后期专业和如今从事的农业产业,也存在着不小的反差。在本专业同学和不少战友眼里,郭志伟的选择有些另类。但在他心里,这个选择却是水到渠成的。

  2021年3月,从小有着军旅梦的郭志伟,正式入伍了,成为一名空军战士。“在部队,人们常说要有‘家国情怀’,要‘守护家国’,我想,守住老百姓的饭碗,也是一种担当。”郭志伟这样说道。他从小看着父亲打理合作社,深知做农业的辛苦,而作为“农二代”的他,对土地的热爱,不比父亲少。恰逢前几年闵行启动相关试点,这让郭志伟更加动心了。

  “我在初中的时候,就加入了学校的无人机社团,当时我就开始研究无人机,心想着,有一天无人机能带着种子飞上空中,自动为我们播种。”郭志伟说,没想到这样的日子真的来了。

  当时,一台无人机的价格还是很贵的,郭志伟一点儿没心疼,花8万元买下第一台无人机,白天跟着父亲学看苗情,晚上啃飞行手册到深夜,连操作手册都翻得卷了边。“军人字典里没有‘退缩’,无人机参数调不对,就通宵测试;电池太重扛不动,就每天练体能——现在32斤的电池,我单手就能换!”

  这份执着让他快速成长:2025年闵行区农机技能竞赛上,他凭借高超的操作技巧摘得桂冠。

  如今,不只是无人机,插秧机、收割机等智能农机让谷杰合作社在水稻生产全端实现了智能化、机械化。作为浦江镇规模最大的粮食合作社,谷杰种了十年水稻,曾靠“经验”吃饭,如今靠“数据”种田——无人机航拍测苗情、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手机APP远程调灌溉,这些“黑科技”让合作社的大米连续数年在市级评比中获奖,亩产还提高了10%。

  “农业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我想努力成为其中的推动者之一。”在科技之花绽放田间地头的背后,是像郭志伟这样的一大批新农人扎根乡村,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本版文字:记者 许怡彬 曹佳慧 贺梦娇

  部分图文来源于今日闵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沪郊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区域
   第05版:阡陌
   第06版:绿野
   第07版:科普
   第08版:生活
退役不褪色,他们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书写新篇章
东方城乡报沪郊02退役不褪色,他们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书写新篇章 2025-08-01 2 2025年08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