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是奇怪,只要看到“书香”两个字,我就很喜欢,无形中仿佛就闻到了浓浓的书香味。也许这就是书香的魅力。我常常将书香和知识、文化、礼仪、高贵和优雅等词语联系起来,因为我觉得如果没有书香的浸润,这些词语所包含的内涵就不可能在人的身上体现出来。
因为书香有魅力,所以全社会都在推崇“书香”活动,“打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社区”、“建设书香家庭”等标语口号也时不时扑入你的眼帘。这样的活动很有必要,在当今的社会里,因事务太多无暇读书、因社会浮躁而无心读书、因实用成风而不愿读书、因职业麻木而厌恶读书、因书海浩瀚无从读书的,大有人在,读书好像变得奢侈起来。通过书香活动点燃人们的读书激情,确实是一件大好事。
有点纳闷的是:校园原本就是一个读书的地方,这个地方应该到处散发着书卷气,到处充满着书香味,为什么还要打造书香校园呢?究其原因,发觉现在的学校也变得浮躁起来,片面的质量观,使得师生都围着考分转,大量的校外事,使得师生都忙着去应付,哪有时间静下心来去读书呢?有人调侃地说:现在的教师只读两本书:一本是教科书,一本是教学参考书。学生也只读两类书,一类是课本,另一类是练习册。话虽说得夸张了些,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读书的老师怎么能叫学生要好好学习呢?似乎有点讽刺的意味。由此看来,在学校打造书香校园还真有必要。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今天的学校教育面临着粗俗文化的包围,外部环境对教育有着太多的干扰。对于这种干扰,于老师的态度是“坚守”和“抗争”。如何坚守?如何抗争?答案就是“读书”。我认为,作为教师要把读书作为生命的常态,这是生命最美的习惯。育人先育己,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修养,就要有养料,养料哪里来?就从书中来!教师要做到缕缕书香伴终生,这样才能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徜徉于书海,校园才能处处飘着浓浓的书香。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假如每个家庭都能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那么整个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都能溢满书香。一般来说,一个崇尚读书的家庭,其家风往往是良好的,而从这个家里出来的人往往也是知书达理,孝善皆备。人与人之间都能互敬互爱,礼仪相待,整个社会的风气不就好了吗?假如每个家庭都不读书,每个人都没有文化,那是十分可怕的。曾经读到过一个笑话,说有一个腹中无墨水的土豪装得很有文化,学校里发表格,让其儿子带回家填写。表中有“民族”一项,儿子不知道怎样填,便问暴发户爸爸:“爸爸,‘民族’这一项怎么填?”其父想了一下,说:“填贵族。”笑过之后深思,就有一点悲哀的感觉。这就是不读书带来的后果啊!
在先前,读书人的家庭是很受人尊重的,并冠以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书香人家”,也有叫“书香门第”的,如果是几代人都是读书的,就称为“世代书香”。古代的人就很崇尚读书,这是今人要继承发展的,今人如果不喜欢读书,这不意味着在倒退吗?世界上,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家庭里都是书香浓浓。最突出的是犹太民族,犹太人在小孩稍为懂事时,父母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舔,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读书成了他们的习惯和美德。在“安息日”,停止所有店铺商店,但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读书成了每个人的生活必需。
一个强大的民族,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一个优雅的民族,一定是一个读书的民族。这句话是不容置疑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它。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读书可以丰富人的生命,提升人的品位。当你拥有书卷气,散发书香味时,往往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才。
书香的原意是古人为防止蛀虫咬食书籍,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夹有这种香草的书籍一打开,就有清香之气扑鼻而来,故之为书香。今人也有用樟脑、檀香等香料来防蛀的。 我大学的写作老师曾经送我一套檀香味的《红楼梦》,竖排版,线装的,真的是古色古香。我很喜欢这套书,每每打开,闻着香味,读着内容,就会情不自禁地沉醉在书中的世界里。但现在我们所说的书香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书香了,书香可以是指读书的风气,读书的风气浓了,书香自然会弥漫开来。书香也可以是指读书人的一种气质,读书读得多了,书香味就会在言谈举止中散发出来。问世间书香究竟为何物?我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书香情怀,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书香沁入我们的心中,如此我们的生命之树就会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