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对公众和广大青少年传授书法艺术,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书法艺术的普及、推广和提升,不仅能极大培养百姓的审美情趣,提高国人的文化修为和艺术欣赏力,还可以了解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在黑与白、点和线的变化中,完成人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而这一切,需要功力、耐力和几十年的积淀,非一日之功而就。戊戌秋月,一本全新视角和独辟蹊径的《书法心悟》,引发沪上书家和业界的普遍关注,这本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以个人体验和作品展示方式,“走进书法、内观自我、风旨发微、谨示楷模”,独树一帜的看点,另辟蹊径的视角,博得市场和书艺同行一致好评。
书画名家黄胄先生曾说过:“艺术创作是要不断攻关的,对生活要攻关,对传统要攻关,对艺术修养也要攻关,真是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啊!”沈兆新的新作,印证了黄胄的论述。全书从书法样式、品类欣赏入门,在阐述个人多年学习书法悟性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欣赏历朝历代书法大家笔法的观点,以全新维度和视角,还引入比较理论和二维码方式,诠释学书品艺心得体会,在亦图亦文、图文并茂谋篇布局的进程中,融通俗易懂讲解和个人见地于一炉,广征博引,又创新思路,开辟了一个书法艺术传承传播的崭新路径。
沈兆新以古为徒,遍览百家,积淀厚重,他不仅工于书法,而且善表达、会诠释、妙比喻、有创意、辟新径,在《书法心悟》里,书法艺术具有了音乐之美、诗歌之韵、星汉之广、哲学之辩证、山峦之错落、舞姿之飘逸;他把书法的妙、益、惑、法、鉴,在近三十万的文字、图例中,概况归纳成多个维度,完整分析历代书家的执笔演变和优劣差别,提出蕴含其中的技术要点,揭示完整的书法审美元素,从纵深广度结合的站位,运用楷书、行书和临本、册书及个人创作,推介当代书法名家的书艺技巧,升华其中的真谛奥秘,彰显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开辟了一条书法艺术学习研究的崭新路径。
一位书画家曾说过:回望先贤,不禁感叹。向传统文化靠拢、重拾文化自信,当从重拾书法做起。劳动创造了人,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本质能力,人又在劳动中创造了各种产品,包括艺术品。艺术品熔铸了客观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同时在本身的存在中,体现出艺术家的高度智慧和才能,就这个意义上说,沈兆新的这本《书法心悟》,把自己的内在艺术修养对象化了,作者在刻苦专研历朝历代书法大家碑帖的同时,在学习书法和感受碑帖的同时,自己染而然物化于心,创作出这本发自内心,功成名就结果和希冀的愿景作品。
联想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标新立异的书法艺术,从展览和表演可谓层出不穷,在所谓创新的包装和旗帜下,可谓极尽其能,乱象百出。沈兆新的新作正本清源,通过作者个人的真切感悟与体会,结合当代美术传播理念,提出“择良师、广阅读、选碑帖、善临摹、强眼力、谋创作”十八字学书之径,还配合介绍二维码视听技术,通过自己作品的现身说法,延伸了传统书法的当代表达,体现出一种范本教科书式的高屋建瓴作用,给读者不同凡响的墨宝体验,让人们阅读其书,真切感受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提升市民的书艺水平,传承国粹艺术的源远流长。
互联网时代,传统书写工具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让更多的国人了解中国书法的“篆、隶、楷、行、草”和历代书法大家,知道哪些当代书法名家和流派,提升国人的书法修养品味,繁荣光大中华传统书法艺术,在重视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同时,坚持国人的书艺普及和传播,提升整个社会的书法水平,激发更多公众的书法兴趣和爱好,需要更多像沈兆新这样的书艺耕耘者和创新开拓者。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弘扬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其中应有之义。而提高市民的书法水平和鉴赏能力,功夫在平时和普及,必须着眼经常和坚持,特别要从青少年抓起。而激发更多市民的书法兴趣和爱好,进而吸引更多的人进入书法艺术的天地,相信沈兆新的《书法心悟》,必将为提升广大市民的书法修养和品位,拓展市民喜爱书法艺术新空间,引领阅读研究导向,作出非同一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