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怀旧的情结,体现最为普遍的就是影响人成长的家乡。这种思念的情感,是每个人难以抹去的。倪辉祥先生的散文精选集《悠悠浦东情》(文汇出版社),呈现得最多的就是这方面的情愫。
《悠悠浦东情》散文集分为三辑,桑梓恋情、故里深情和热土豪情。这三辑尽管题材有所不同,但都离不开作者倾注了满腔热情的一个浓浓的“情”字。作者用不急不缓的语调,呈现出了他饱满又温和的心境。在他看似淡淡的情绪,流淌出的却是他的思索与憧憬。浦东这块养育了他的故土,自然有着他道不完的钟情。在他懵懂的童年,是他的好奇,也是他的疑团:一座城市只是隔着一条江,浦东的简陋,浦西的繁华。他的好奇或者疑团,没能得到长辈们可以使他解疑的回复。春秋的轮回,他始终没有忘却这一疑问,直到浦东开始了腾飞。这是这部散文集的首篇《浦东恋》,作者把浦东形象的比喻是“蒙着尘垢”、是“长在深闺人未识”的“老处女”。其实,那时的浦东还处在“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时。阅读这样的描绘,情不自禁地让我想到了一首古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出了改革开放前浦东原生态的风貌。
怀旧,是散文中一种最常用的表达作者心情的载体。由于是常用,如果作者在认识上没有独到的解读与释怀,那么,这样的作品往往会让读者因熟悉而产生出审美的疲劳。倪辉祥先生已注意到这方面的因素,在他笔下,即使描绘人们熟悉的场景,其作品的内涵却是与众不同的。《故土情结》一文,讲述的是旧居动迁。我们常常看到动迁户会丢弃老家具,以全新的姿态入住新房。不过,在丢弃老家具的事情上,上了年纪的老人往往是不舍的。作者抓住了老年人与年轻人对老家具不同的心态,描写出老家具所寄托着的各种岁月记忆。这仅仅是作者细节构思的巧妙吗?在我看来,至少是作者更注重于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引发了独辟蹊径的创作思路。《梦萦乡情》一文,描述的是浦东的开发和发展,人们在享受不断改善居住环境所带来的喜悦的同时,作者毅然倾心他们还是抹不去那眷恋的乡情。人是极为复杂的,要描述人内心时常存在的纠结与矛盾,这其实是难以掌控的。我在阅读这篇散文中,不得不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探索与思考,和作者创作思路的轻车熟路的艺术手法。一方面,作者是直抒情愫,把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作尽情描绘,依然表达着思念故土的浓情;另一方面,作者同样也不惜笔墨赞赏当下的宜居家园,由衷赞叹生活的美好。就如作者本文的结尾语所写:“家乡还在日日变美,而我对家乡的牵挂也在日趋强烈。”这是多么美妙的情怀释放,又是多么恰当的表达了复杂人性的心境。
确实,怀旧的情结如何呈现,是关系到作品能否得到读者认可的关键,甚至引发读者能否有阅读的欲望。题材的挖掘,视角的选择,以及主题的共鸣,这都是作者创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彰显作品内涵的重要环节。倪辉祥先生在他的《在雨中》,就是抓住了雨天在不同季节、不同年龄、和不同环境,描述他内心的不同感受与体悟。这其中有作者的忧愁、痛苦,也写出了作者的心旷神怡。这种触摸人生的过程,表达了作者蕴含着“几多风雨几多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的感慨。
人的怀旧情结,可以通过物体、场景来展现,也可以描述事态、人物做流露。在倪辉祥先生的《悠悠浦东情》散文集中,有不少篇章是对事态、人物的描述,流露的是作者抹不去的怀旧情结,《启蒙老师》便是其中一篇。一个苍老远远超过实际年纪的鲍老师,她管教学生特别的严格。鲍老师是作者第一任班主任,对上课开小差的学生,她采取的是“立壁角”;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她采取的是“关夜学”。因而,同学们私底下说她像“雌老虎”。作者这样描绘的老师形象,又在作者年龄的增长过程中,慢慢开始理解鲍老师的良苦用心。这其中的过渡,作者没有去俗套地描述鲍老师教学良苦用心的细节,而是从鲍老师这个人物经历中挖掘。鲍老师曾有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她的丈夫是一个国民党军官。这种渗透时代背景的描述,也丰满了鲍老师的人物形象。浦东解放的前夕,这个国民党军官竟然抛妻弃儿独自逃往了台湾。面对家庭的破裂和时代的变迁,鲍老师的生活瞬时从天堂跌入地狱。孤儿寡母的她,还要背负着成份不好带来的精神压抑。这样的厄运能不在她脸上刻录苍老吗?她努力地营造家的温馨,给儿子有个平静的环境。她也尽心的把学问灌输于学生们,让像她儿子一般年纪的学生有着文化的熏陶。可谁又能想到,厄运再一次的捉弄了她。她儿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被夺走了生命。随影相伴的鲍老师,能在作者的脑海里抹去吗?
怀旧是作者对曾经的生活留念,怀旧也是作者敞开自己的心扉。读者在《文盲母亲的心愿》一文中,同样也有这样的感受。作者的母亲是位目不识丁的农家主妇,可在她的身上闪耀着的却是中华优良传统的美德。子女即便成家后,她依然肩负起关爱子女的责任。高考的恢复,激发多少有梦想的学子,作者也是其中之一。可作者当时已是养家糊口的一家之主,全日制大学是没有收入的,他的梦想没能得到妻子的支持。也的确,他的妻子更重于生活的现实。就在作者处于彷徨与无奈之时,他老母亲站了出来,用她瘦弱的肩膀承担起儿子的梦想。在作者上大学的岁月,老母亲还不让作者参与家务事。文中有着这样的细节描写,老母亲聆听着她儿子念着发表的作品,老母亲甚是欣慰,儿子当然是喜不自禁,这是多么幸福的美妙画面。可惜,她儿子之后又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发表了出来,老母亲她却已无法受用了。
真情是文学作品的追求。然而,如何把真情融入于作品,以艺术的感染力呈现于读者。我们在倪辉祥先生的这部散文集里,是可以得到鉴赏的价值。他那涓涓细流的笔调,流淌的是自然、亲切、透彻的情感,追求的是人间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