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继仁
湖南娄底
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系教师
[核心提示]
解决畜禽粪尿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就是要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三化原则,因此畜禽粪尿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养殖业环境污染的根本出路。
文字整理/王平
充分认识搞好畜禽粪尿治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已经超过工业污染,而畜牧业的污染是农业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批大型的养殖场建设了粪污处理的环保设施,但还有很多中小规模养殖户没有配置粪便处理设施,粪便就近露天堆存,大部分养殖场污水不经处理或只有简单的处理,直接排放到水库河道,养殖场的恶臭在空气中散发,对水体、土壤、空气造成严重污染,严重影响居住环境质量和人们身体健康。
猪粪尿中的氮、磷、钾成分进入水体,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化后的湖泊、河流和水库,由于磷、氮的增多,藻类大量繁殖生长,水体透明度变低,水体由无色变为绿色并散发出难闻的腥臭味,严重影响水体中鱼类等生物的生长甚至死亡。未腐熟的猪粪尿施入土壤后,部分氮、磷不仅随地表水或水土流失流入江河、湖泊,污染地表水,而且会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地下水溶氧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多,严重时水体发黑、变臭,失去使用价值,造成持久性的危害。
污染物的排量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便会出现降解不完全和厌氧腐解,产生恶臭物质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导致土壤孔隙堵塞,作物徒长、晚熟或不熟,造成减产,甚至出现作物大面积腐烂。有些微生物在土壤中生成芽胞,造成生物污染和疾病传播。
2017年以来,国家及省市环保部门、农业部门及各科研学术机构的环保与农业专家、学者有了新的提法,即要对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为主进行治理。畜禽粪尿,本来就与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性质不一样,不要采用工业治污治废的模式和标准进行治理。采用工业化的思路和方法治理粪污,设施设备投资巨大,处理成本太高,并且,治理之后的水,看起来较清亮、没有明显臭味,但是,溶入水中的氨氮、磷还是无法去除的,这样的水还是富营养水,排入江河湖泊还是会污染水源。
千百年来,农民都是视畜禽粪尿为肥料、为宝贝对待的。农谚云:“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猪多、肥多、粮多”“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七八十年代时,农村老人小孩的一项劳动任务即是“拾粪”。所以说,畜禽粪尿,只要放对了地方,它不但不是废物和污染,反而是改良土壤、增产粮食、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法宝。现在,畜禽粪尿之所以造成环境污染,是因为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使得粪尿集中在一起,却没有被均匀地施用到农田、菜地、果园之中而造成。
因此,解决畜禽粪尿对环境污染的问题,还是要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三化原则。首先,要通过饲料营养等技术手段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减少粪尿排放总量和其中未消化营养物的排放量,通过雨污分离、干清粪等措施,减少污水总量和水中溶解养分含量。其次,要通过干粪发酵、粪尿污水沼气处理及其他处理方法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使粪便熟化,降低污水中的有机质含量,使通过处理后的粪尿成为对植物无害的有机肥料。最后,将这些经过处理后成为对植物安全的有机肥、沼液当作一种资源,施用到足够面积的粮田、菜地、果园等土地中去进行消纳,发挥粪尿作为资源的效用。畜禽粪尿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养殖业环境污染的根本出路。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面临的难题
制约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是什么呢?是畜禽饲养的规模化、集约化与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导致的耕地细碎化、分散化的矛盾。养殖户与种植户相分离,养殖规模化与耕地细碎化的矛盾,导致农牧不能结合,养殖户不种地或种地很少,而种地的农户没有养殖畜禽,产生粪尿的养殖户没有土地消纳,需要有机肥的种植户没有畜禽粪尿。
制约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化肥对有机肥的致命冲击。虽然化肥对土壤结构和农产品品质有影响,但是施用化肥农作物的产量高,相同肥效的化肥重量轻、价格低,运输和施用需要的人力少。现在的农民都图耕作简单、轻松,农民不愿意远距离地费钱费力购买、运输、施用有机肥,因此,很多农户都没有使用有机肥的兴趣和习惯了。只有少数讲究农产品品质的有机蔬菜、果树的农户对有机肥还比较重视,而大多数种粮食的大田很少施用有机肥。养殖户与种植户相分离的情况下,如果粪肥能达成市场交易,粪肥的资源化利用才有可能,但是,农民将运输费、人工费一计算,使用有机肥的成本比使用化肥的成本还高,如果运输距离较远,即使养殖户的粪肥不要钱,农民也不想要。
中国畜禽粪尿污染环境的问题,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不是因为我们养的畜禽太多了,也不是因为规模太大了,更不是我们没有先进的粪污处理设备和技术,而是我们养殖规模化与耕地细碎化的矛盾,种养分离的矛盾。只有认识了这个主要矛盾、直面困难解决矛盾,只有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解决阻碍农牧结合的障碍,才能化解我们发展规模养殖与保护环境的困境。
创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路线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导致我国畜禽粪尿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是养殖规模化与耕地细碎化的矛盾,种养分离的矛盾。那么,要解决这个矛盾,我们要改革“政策供给”,提供促进农牧结合的政策动力。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问题在于我们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农牧结合,进而促进畜禽粪尿的资源化利用。
有人提出应当强制要求养殖企业自己配套种植基地,以实现种养结合,粪污不准外排。我以为,这种设想可以提倡,但强制要求不现实,对于大多数养殖户而言是做不到的。以每公顷耕地消纳30头猪的粪尿能力计算,一个年出栏1万头的猪场,需要配套333.33公顷(5000亩)的种植基地。成片流转300多公顷耕地,并耕种起来,在我们丘陵地区的自然条件下,以及现在农户承包土地很细碎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政策鼓励这样做,企业面对上千个农户去谈判签协议,其间的成本可想而知。如果政府非得强制要求,养殖场也许会与农民签订假协议,可以应付有关部门的书面审查,而实际上是落实不了的。
还有一种说法叫“谁污染、谁治理”,这种说法不十分准确。我们城市里的居民,每天吃喝拉撒,每个人都要产生垃圾和排泄污物、生活污水,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亲自将自己产生的污染治理干净呢?不是的!弄清了这个关系,我们的思路就可以更宽一些。我们没有必要规定每个养殖场、养殖户,都配套建设整套的粪污处理设施设备,也没有必要自己拥有足够的土地用于种植,以利用养殖场所产生的全部有机肥。完全可以由政府(利用PPP项目)兴办专业从事畜禽粪尿处理的环保公司。此类环保公司性质类似于城市环卫站、污水厂,属于公益事业,可以适当收费,但必须有政府财政补贴。环保公司建设专业的处理厂,部分处理厂可以建在大型养殖厂内,大型养殖厂原有设施设备也可转化为环保公司的股份。环保公司依法依规收取养殖户的治污费用,代为处理,并架设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桥梁,在各乡村种植基地建立有机肥、沼液沼渣贮存配送点,打通种植业利用有机肥的通道。同时规定规模化种植产业基地必须建设配套的有机肥贮存池窖设备设施,做为项目申报、政策扶持的必要条件。
技术层面,也可以有创新。一是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减少畜禽粪尿排泄量。改常规高蛋白、高磷、高铜、高锌饲料为健康减排型饲料,解决有害物质的减排问题,确保畜禽粪尿的可利用性。二是改变种植结构,大力建设湿地生态系统,增加土地和水系环境对畜禽粪尿的消纳容量。发展“粮改饲”力促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即将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三是建立分布式粪污处理系统,尽量就地就近处理和利用,减少运输距离,降低运输成本,实现低成本、无害化、零排放,就近处理、就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