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这些是王为人这个月的药,记得按时给她吃。”“好,你放心。”崇明区城桥镇马桥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潘石仁将手中的一大袋药品交给了利民托老院的护工,并嘱咐她按时给院内的王为人吃药。自从2015年王为人入住利民托老院后,这项每月送药的任务就被马桥村村委会“承包”了,这一送就是两年。
王为人今年55岁,因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而其丈夫盛维忠在4年前患上了脑梗,行动不便。盛维忠夫妇膝下无子女,家中还有一个80岁的老母亲。村委会得知情况后,便揽下了照顾盛维忠夫妇的活,并联系托老院安排他俩住了进去。“村民有困难,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马桥村村支书张健说。
前不久,马桥村村委会的电话再次响起,“王为人的药就快吃完了,麻烦你们这两天抽空配下药带过来。”托老院的护工每月会向马桥村村委会打去电话。原来,王为人所患的疾病需长期服药,按照规定,该药物每次只能配一个月的剂量。虽然村委会干部的事多且杂,但配药送药这活,大家再忙也会腾出时间。这些年来,王为人的医保卡寄放在村委会工作人员身边,大家轮流为她配药,王为人的病情也一直控制得很好。王为人曾是知青,村委会听说她在托老院内常常发呆、自言自语,还为她送去一些杂志和小说,帮她解闷。
最近,天气炎热,王为人胃口很差,精神状况不佳。一天,护工看到王为人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无论怎么呼喊,都没有回答,便立马通知了村委会。没过一会儿,两名村委会工作人员赶到托老院,及时将王为人送至医院抢救。鉴于其特殊的身体状况,医院为她开辟绿色通道,对其进行救治,村委会工作人员始终寸步不离,一直陪在身旁搭手帮忙,直到把她安全送回托老院。
2013年,王为人的丈夫盛维忠患脑梗后,行动不便,心情也总是闷闷不乐。盛维忠时不时就会打村支书张健电话,而张健总是不厌其烦地倾听,若是手头没有工作,还会陪他聊天解闷,劝他多多锻炼。“村委会每个人的电话盛维忠都知道,他心情不好了就会打,若谁有空总会去陪陪他。”张健说,“盛维忠最需要的其实是陪伴。”村委会工作人员也常常自费买点吃的送给他,还会陪他聊会儿天,这也让盛维忠开朗了不少。
对盛维忠一家来说,除了每月入住托老院的花销以及生活方面的开支,家里根本没有余钱,日子过得很艰辛。王为人持有残疾证,照理可以获得国家补助的车费。但王为人的户口属杨浦区,而居住在崇明,由于属地关系不明朗,导致困难残疾人补助迟迟没有收到。于是,村委会工作人员几次奔波于杨浦、崇明两地,到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和银行办理相关事宜,前前后后,忙活了4天,最终帮王为人办妥了所有手续。当盛维忠拿到这份补贴时,他激动地表示,村委会就和家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