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政策
在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县域家电音像器材类销售额增速达10.8%;超3900万名消费者申请了超4900万件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今年以来,我国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实现了多重政策效果,不仅在城市掀起消费热潮,广大农村地区也呈现出活跃的消费需求。从“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到“推动农村消费品以旧换新”,这背后反映了县乡市场的巨大变化。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3月中旬,全国已收到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约130万份,超1900万名消费者购买了12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2500万台,超3900万名消费者申请了超4900万件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2025年,中央明确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方面,较去年支持资金规模翻了一番;扩围方面,首次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的购新补贴,将符合条件的国四排放标准燃油车纳入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范围,将家电补贴品类由8类扩大到12类,政策落地以来,成效逐渐显现。”
盛秋平指出,消费品以旧换新实现了多重的政策效果,具体来看体现了“四个换出”。
一是换出了消费新动能。汽车家电等领域消费品销售向好,去年乘用车零售量达到2290万辆,同比增长了5.5%;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零售超过万亿元,同比增长12.3%。
二是换出了新质生产力。汽车以旧换新中超60%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首次突破千万辆,同比增长超40%;2025年1—2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35.5%。在家装厨卫“焕新”中,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锁等智能家居产品超1000万件,手机等数码产品已完成购买超过2000万件。
三是换出了绿色可持续。去年报废汽车回收量同比增长70.7%,带动回收利用钢材约780万吨,有色金属约55万吨,分别拉升钢材、有色金属年产量增速0.6、0.7个百分点;今年1至2月份,汽车报废回收量同比增长50.1%,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了42个百分点。
四是换出了生活新品质。真金白银的优惠直达消费者,更安全、更优质的产品进入了百姓生活。去年有6400多万人次获得了超过1.2亿份补贴,惠及千万家庭。在政策带动下,每百万辆电动自行车火灾数量从5.6起降低至3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盛秋平表示,接下来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抓好落实,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和风险防范等,让惠民举措更好更多惠及广大消费者。
乡村消费需求旺盛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村市场在消费品方面展现出了旺盛的消费需求。商务部数据显示,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已经连续36个月高于城镇,特别是国家推出的消费品以旧换新给县城以及乡镇消费者带来政策红利,进一步拉动了消费增长。
商务部数据显示,在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县域家电音像器材类销售额增速达10.8%,位居商品品类第一。在县域消费市场,1000~2000元价格段“国补”手机,尤其是大屏、大容量、大续航的手机更受消费者欢迎。同时,智能手表、手环1000~1500元价位段的产品较为畅销。
专家表示,目前农村地区的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大家电的普及率仍有提升空间,智能家居产品在农村市场的渗透率较低,未来增长空间广阔。同时,新能源汽车推广潜力也很大,结合以旧换新政策,可加速农村老旧燃油车的淘汰。此外,推进农村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不仅有助于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还将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与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结合,未来农村市场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动农村消费品以旧换新,完善废旧家电等回收网络。据悉,这是自2013年后,以旧换新时隔12年再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不过,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的是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更侧重于生产资料,而今年一号文件所提及的以旧换新明确圈定在消费品上,这也是我国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消费品以旧换新”。
专家表示,“从‘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到‘推动农村消费品以旧换新’,这背后反映了县乡市场的巨大变化。新一轮大规模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突出了更强的市场导向,有利于改善县乡市场环境,加速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不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应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避免短期集中消费后的市场疲软,同时应加强家电、汽车等产品的回收网络建设,实现绿色发展。”专家表示,推动农村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不仅有助于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还将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与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结合,农村市场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各地加码以旧换新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要把扩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统筹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推出更多务实管用举措。其中,以旧换新要“加力扩围、惠民升级”,扩大换新补贴的品类范围。
根据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今年将发行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比上年增加了1500亿元。为保障以旧换新政策实施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今年中央财政提前预下达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批资金810亿元。据悉,黑龙江已经将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0亿元和省级配套资金0.5亿元足额预拨各地;在广东,当地财政部门刚拿到预拨资金也开始了更大力度的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
与此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加码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为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扎实稳步开展,辽宁省出政策、建平台、扩宣传、出实招,今年以来已有135万人次参与以旧换新活动,享受惠民补贴资金13亿元,带动该省汽车、家电、手机等商品销售额超100亿元;在山东青岛,随着手机、平板等3C数码产品加入以旧换新补贴范围,在多重优惠政策的叠加下,家电市场销售红火,目前青岛全市有12万消费者申请了3C数码产品补贴,总交易额约4.7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以旧换新政策在惠民生、利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落地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梗阻”,需要打通这些“毛细血管”,让每一个“细胞”都能充分感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养分滋养。专家表示,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对于商家的准入范围设限过多,导致部分乡镇消费者需要“进城才能领补贴买家电”,这对偏远地区的消费者以及老年群体来说带来了诸多不便。建议统一各省(区、市)以旧换新的参与条件,扩大县乡中小商家的参与范围,允许乡镇的家电个体工商户参与其中,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多的消费者,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的活力。
(来源:《中国商报》)
延伸
畅通物流,激活农村消费大市场
近年来,我国推动农村物流体系加速升级,“四好农村路”总里程突破460万公里,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客货邮融合创新“客车带货”模式,“快递进村”打通“最后一公里”,冷链物流助力电商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城乡要素流动效率显著提升。不过也要看到,当前农村物流体系仍面临基础设施“空间失衡”、运力资源“零敲碎打”、冷链设施“断链缺环”、要素保障“力有不逮”等问题。
完善农村物流体系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课题。要破解上述瓶颈,需打好农村物流“四大组合拳”,让物流微循环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织密设施网络,筑牢物流底盘。对照“县有枢纽、乡有节点、村有驿站”要求,加快实施三级物流节点攻坚行动。强化县级综合物流枢纽建设,整合仓储、分拨、信息服务功能;布局提升乡镇多功能配送中心,推动邮政、供销、电商等设施共建共享;完善村级“1+N”服务模式,以村级便利店、党群服务中心为载体加载物流功能。重点补强冷链短板,在特色农产品产区集中建设预冷库、移动冷库,实现果蔬主产县区冷链设施全覆盖。
整合运力资源,激活乘数效应。加快深化“统仓共配”改革,引导邮政、快递、商贸企业组建县域物流联盟。推广“定时、定点、定线”货运班车模式,通过优化线路降低农村物流成本。探索构建共享物流平台,通过培训补贴引导农户注册成为“共享司机”,让农用三轮车、小货车等闲散运力“上网接单”,实现“车找货、货等车”高效匹配。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智慧转型。借助“两新”等政策引导,积极向农村地区引入智能分拣设备、智能快递柜等智能化设备,提高农村物流的自动化水平和运作效率。鼓励创新设立信息共享平台,接入车、货、需求、物流等信息。在丘陵、山区、海岛等特殊偏远地区试点无人物流、低空物流等新技术,推动完善无人机起降场、低空通信网络、无人物流配送场站等基础设施,因地制宜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强化要素保障,注入持久动力。推动设立农村物流专项债券,引导社会资本成立县域物流产业基金。将县乡村三级物流设施(站点)纳入乡村振兴用地保障清单,允许利用闲置厂房、校舍、粮站改造成物流设施。实施“乡村物流带头人”培育计划,加强对村级网点运营者的培训上岗支持。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