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才
春雨绵绵,如细密的珠帘轻轻垂挂于天际,滋润着这片沉睡已久的土地。万物在春雨的唤醒下,悄然复苏,展现出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农耕的时节也随之而来,田野间渐渐忙碌起来。而今,农耕已步入机械化时代,人力需求大大减少,往昔的艰辛已化作历史的记忆。
回望那逝去的岁月,春耕时节,田间地头满是农民们忙碌的身影。耕地、撒秧、栽插,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人力的手工操作。那时的农民,身着蓑衣,头戴斗笠,成为了风雨中最为坚韧的存在。
蓑衣,取材于棕榈树的棕皮,就是缠绕在棕榈树身躯像头发一样的棕色皮毛。至今有的公园还有棕榈树的生存,一般都是经过改良长不高的观赏植物,不如广袤的田野田埂上,棕榈树节节攀高,高的超过了四米。勤劳的农民几乎是攀爬楼梯上去,把棕皮一层一层地割下来,晒干,掸去灰垢,利用冬闲请来制蓑衣师傅。制蓑衣师傅上门像猪八戒那样,少不了一把四指耙(棕锄),硬是把几张棕皮拉扯成丝,把棕丝搓成细绳。一旦把一张张棕皮按照图片摆平成型,就用细绳穿针走线。只见他拿着铁针穿来穿去,功夫了得,间隔均匀,条纹像乌龟脊背,条条露骨。它们没有华丽的装饰,却有着防水耐用的特性,成为了农民们风雨中的守护者。
二月春水起,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湿透了衣衫容易患病,但春耕播种不能因天气误了农时,故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去耕耘,去播撒,去采撷。若天气放晴,蓑衣放在田坎上,敞开便成了一床铺盖,躺在上面稍作歇息,讨得一时快慰,满心欢喜。
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风雨中劳作的情景,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被挂在柱壁上的蓑衣却挂在了秧田里。农家人根据想象,蓑衣体型酷似老鹰,偶尔在风中飘逸,可以驱赶破坏农作物的鸟兽。蓑衣最后的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
蓑衣在风雨中陪伴着农民们度过了无数个农耕时节。它不仅是农民们遮风挡雨的工具,更是他们心中的一种精神寄托。穿着蓑衣,戴着斗笠,不误农时,在风雨中劳作,是农民们对土地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也是对未来的期盼。
当下,农耕机械化已经普及,雨具时髦且多样化,蓑衣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我偶尔经过古香古色的景点,却看到记忆中的蓑衣,作为一种纪念品呈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也许,这是一种眷恋,更是一种情怀,抑或对那些曾经身穿蓑衣、在风雨中劳作的农民们一种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