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平
几天前,在桃花盛开的吴房村,同学们在农家乐中午聚餐。当老板娘端上一盆堆得满满当当,泛着盈盈青光的螺蛳时,我不禁脱口而出:“菜花螺蛳!”我的话音刚落,老板娘的脸上露出微笑,并不住点头确认。我操起筷子,夹起一颗螺蛳,“唆”的一声,顿时,满嘴盈满河鲜特有的清香。而后,我望着正忙着夹螺蛳的同学们,兴致瞬间高涨,开口问道:“你们知道吗?什么是天花板级的螺蛳?”同学们皆是一脸茫然,实在想不出它还有什么特别的讲究。这时,我轻抿一口白酒,缓缓道起与螺蛳相关的往昔故事。
螺蛳,这在农村四季都生长的河鲜,在春季油菜花开的清明前夕,有着别样的风味。此时的螺蛳体内尚未孕育小螺蛳,肉质堪称最为饱满,味道亦是最为纯正,所以被人们亲切地称作“菜花螺蛳”。然而,清明一过,油菜花渐渐结籽,螺蛳体内便常常会出现那些让人倒胃口的小螺蛳。要是运气不好,不小心吃到一颗没挑出来的死臭螺蛳,那口感简直一落千丈。也正因如此,众多农家乐都谨慎挑选螺蛳,并且常常以“菜花螺蛳”作为招牌菜,以此吸引八方食客。
然而在市区,也有这么一家饭店,将螺蛳这道菜做到了天花板级。前几年,“人气美食”节目对这家饭店进行过介绍,其招牌菜便是源自阳澄湖的青壳螺蛳,每日限量供应十盆,一旦售罄,便不再提供。
为保证食客品尝到的每一颗螺蛳都是鲜活的,收购回来的螺蛳会在养殖池内暂养两三日,池中密密麻麻插满了小木条。他们每天只挑选攀爬在为数不多小木条上的螺蛳。这家饭店在食材挑选上已然如此精益求精,烹饪方面自然更是大有门道,做出的菜品深受食客青睐。消息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这家饭店的生意就此火爆起来。
虽说我从未踏入过市区这家饭店,但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次品尝螺蛳的美妙经历,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
那是1995年百花争艳的时节,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与同事各自背着装满生活用品的旅行包,来到长江边的轮渡码头,首次踏上前往当时隶属宝山区、如今划归崇明区的横沙乡的旅程。
横沙乡至今尚未通汽车马路,是全市独一无二依靠轮船摆渡的乡镇。也正因为如此,这里人口稀少,几乎没有工厂排污,生态环境绝佳。遥想那时横沙乡纯粹依靠农业生产,环境更是纯净清幽,令人难以忘怀。
记得当时,我们乘船抵达岛上检查农业生产,当地相关人员热情周到地接待了我们。单位食堂里摆满了当地以河鲜为主的时令佳肴,其中便有一盆“菜花螺蛳”。对于螺蛳,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读小学时就跟着母亲在河里用三角网捕捞螺蛳,夏季时,螺蛳更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常见的下饭小菜。
然而,当我嗦了一口横沙岛上的螺蛳,那滋味简直妙不可言,不仅毫无河泥味,而且清香鲜美,那种美妙的口感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为何这海岛上的螺蛳与大陆上的差别如此之大呢?”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迫不及待地问道。当地陪同人员微微一笑,耐心解释道:“我们这座小岛的环境纯天然无污染,河水就像山间的小溪那般清澈。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的螺蛳,自然是大不一样。”听完这番话,我愈发觉得眼前这盆“菜花螺蛳”格外珍贵,实属可遇而不可求。
三十年过去了,可每当品尝螺蛳,尤其是菜花螺蛳时,那横沙岛上螺蛳的美味仿佛依然在口中悠悠回荡,而且随着时光的流转,愈发觉得这滋味珍贵无比。
同学们听完我讲述的这两个螺蛳“天花板”般的故事,不禁啧啧称奇,纷纷感慨这平日里价格亲民、随处可见的农家菜,竟然蕴含着如此曲折的门道。
我转头望向窗外,只见粉红色的桃花热烈绽放,不远处金黄色的油菜花也肆意盛开,如此美景美食,不禁又让我联想到“不时不食”这句谚语,同时联想到人生不同阶段也该做相应事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