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
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主体合规性、管理规范程度、生产标准化以及经营市场化等方面,实践中不难发现,我国家庭农场注册规定的缺失、土地流转的制约、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资金周转的困难等,均成为阻滞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的关键问题。鉴于此,首先,家庭农场自身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坚持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及时调整新品种和新技术,与大市场有效衔接。其次,政府对于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应立足于不同地域农业特点,要体现更多地方特色;同时,各职能部门也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加大对农场种植养殖技术、农机化作业、农场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改善其生产经营环境,推动家庭农场发展成为新型农业市场主体的生力军。
有效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美国家庭农场的经营经验表明,社会化服务是农业土地集聚、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需要,经营者采纳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规避财务风险、提高生产效率。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与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进程中,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政府购买服务仍是趋势。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做好产前的农资供应、市场信息服务,产中的农业技术指导、农机协作服务,产后的贮藏、加工、物流和销售服务等,为家庭农场提供服务保障。
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我国家庭农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过度规模化、生产成本高、市场价格波动大、资金链易断、自然灾害等诸多风险。因此,政府有必要多种举措提高家庭农场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面对家庭农场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应通过引导农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土地适度规模集聚,避免地块过于分散,并通过构建农地产权交易平台降低农地交易费用。对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政府要发挥“托底”功能,采取分阶段、动态式补贴,补贴对象侧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补贴资金要向家庭农场这类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对于农产品市场风险,政府可以指导建设农产品价格信息发布与预测平台,帮助农户对农产品价格趋势做出理性预判,从而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对于自然风险,政府可通过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分担,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农民损失。在面对资金短缺风险的时候,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提供“一揽子服务”,涉及推行面向家庭农场的金融产品,创新家庭农场贷款担保方式,协助农场财务管理以及提供农场风险补偿等服务。
加强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农场发源于传统的承包农户,农场经营者文化素质水平总体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因此,政府层面要统一思想和转变观念,注重农业职业教育,强化对家庭农场主的技术培训,同时还要尽可能提升家庭农场主的文化素质、商品意识、信息意识和市场意识,着力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为村干部、农民企业家和种养殖大户这类潜在农场主提供转型发展平台,并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和引导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务工返乡人员以及那些立志从事农业创业的骨干农民创办家庭农场。切实加强家庭农场发展后劲。(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