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钟钰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刘家富
东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核心提示
乡村工匠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其以独特的传统技艺和手工产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推动产业升级,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发展。当前,培育乡村工匠一定程度上还面临后继乏人、教育培训错位、社会认可度低、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为此,要加强对青年人乡土情怀培养、改进职业培训内容和教育方式、广泛宣传提高对乡村工匠的认可度、加大对乡村工匠的政策支持,促进乡村工匠更好发展。
培育乡村工匠的内在价值
首先,有利于激活农村经济新的引擎。培育乡村工匠能激活城乡消费。乡村工匠活跃于城乡、衔接工农,精通传统手艺,掌握独门绝技绝活,产品以其独特精湛的工艺、厚重的文化和精神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培育乡村工匠不仅能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还能丰富城乡市场,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增强农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培育乡村工匠能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工匠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乡村工匠的技艺和智慧是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他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有强大竞争力的特色手工产品,比如,赫哲传统鱼皮画与现代数字印染技术结合,把赫哲鱼皮画产业做大做强推向全国,工艺和产品创新延伸了乡村产业链条,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为乡村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其次,有利于带动乡村人员创业就业。培育乡村工匠能带动大众创业。乡村工匠从事刺绣印染、纺织服饰、传统建筑等行业,凭手艺吃饭,无需投入太多的土地和机械设备,创业门槛低,他们通过创办特色企业、领办合作社等方式创业。同时,他们还开门收徒培养更多的未来创业者,创业“传帮带”加速了产业集聚,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培育乡村工匠能拉动社会就业。传统手工业依靠手工劳动,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乡村工匠通过自主创业和带动创业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全国首批273位乡村工匠名师领办创办经营主体,累计带动45万多名农村人口就业。全国13万多乡村工匠,直接培训230余万人,带动460余万农民就业增收。培育乡村工匠能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离不开特色人才,乡村工匠生于斯长于斯,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通过发掘利用本地特有资源和技术传统,打造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产业和品牌。
再次,有利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培育乡村工匠能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乡村工匠运用传统技艺制作的产品不仅实用,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同时,乡村工匠还根据消费者的具体要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如调整产品规格、设计专属图案等,进一步满足个性化需求。培育乡村工匠能提供传统文化体验。乡村工匠用技艺传承文化,用作品记录生活,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产品中。比如,消费者可以在消费过程中体验千年彝绣展示的图腾崇拜和民俗风情、赫哲鱼皮画记录的渔猎生活和徽菜餐饮五簋八碟十大碗的饮食礼俗。培育乡村工匠能适应乡愁消费心理。快节奏、高压力的喧嚣城市生活令现代人向往乡村的自然和悠闲,怀念村里甜美的糖葫芦、院里的藤椅和桌上精美的青花瓷。乡村工匠用画笔、刻刀、斧凿记录家乡的花草虫鱼、农舍土狗、风土人情和神话传说。培育乡村工匠,能够唤醒我们的儿时记忆,让消费者记起一缕乡愁。
最后,有利于传承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培育乡村工匠能重拾乡村文化自信。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乡村文化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培育乡村工匠,给予他们更高的收入和地位,让传统技艺和手工业再次焕发青春,能帮助我们重拾文化自信,自豪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激发我们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行动自觉。培育乡村工匠能传承弘扬乡土文化。乡村工匠是传统文化担纲者和乡村社会的技艺传承者。传统技艺根植在农耕时代背景下的日常劳作,具有地域性、民俗性与乡土性,乡村工匠的生产与制作过程蕴含着人们的信仰和风土人情,体现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培育乡村工匠,可以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乡村文化的价值。培育乡村工匠能推动乡村文化创新。乡村工匠不仅是传统技艺的传承者,更是乡村文化创新的推动者,不仅能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匠人精神,还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设计理念等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促进乡村工匠培育成长的对策建议
促进乡村工匠培育和健康成长,要从内外两方面入手。从内部自身,要加强对青年人乡土情怀的培养,逐步改进职业培训内容和教育方式;从外部环境,要广泛宣传以提高全社会对乡村工匠的认可度,加大对乡村工匠的政策支持。
第一,加强青年人乡土情怀的培养与认同。加强青年人乡土情怀的培养与认同,这是一个涉及教育、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综合性工作。一是结合中小学课程思政教育,推动乡土教育、劳动教育进课堂,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从而培养对乡土的深厚感情。二是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撰写乡土教材、记录人文地理、反映历史变革,将乡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三是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四是鼓励青年参与乡村建设,吸引青年人参与农村建设,增强其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五是构建和谐的乡村社区环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让青年人在参与中感受到乡土文化的温暖和力量,从而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二,逐步改进职业培训内容和教育方式。根据乡村工匠成长规律和特点,构建多方主体、需求导向、形式多样、技能本位的乡村工匠培训体系。一是构建公办职业院校为主导,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为主力,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乡村工匠培育多方主体。二是打造一支过硬的培训者队伍。支持职业院校通过流动岗位招聘和兼职教师聘任的方法,引进工匠名师和工匠大师做专业教师。职业院校积极吸引设置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三是以需求为导向完善课程设置。课程重点放在手艺技能传承创新和产品营销管理领域,解决特色产品普遍面临的销售问题。四是根据乡村工匠成长规律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培训。适应乡村工匠生产劳动的特点,开展线上线下结合、学历非学历结合、长期短期结合等多形式培训,实行弹性的学制和灵活的教学安排,减少对乡村工匠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五是严格遵守能力本位教学理念,以技能提升为根本目的,运用演示教学、任务教学等方法让学员干中学,对学员的考核结业也以技能考核为本,达到技能要求即毕业,而不强制学制要求。
第三,广泛宣传以提高对乡村工匠的认可度。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典型推介、媒体宣传和参观体验等方式提高大众对乡村工匠的认可度。一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开展好劳动教育,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引导青年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二是通过技能大赛、名师遴选、乡村工匠纪录片等方式全面宣传推介乡村工匠典型,提高乡村工匠社会地位。三是利用抖音、快手等社交新媒体平台发布乡村工匠的视频、图片和故事,展示他们的技艺和作品,提高乡村工匠和传统技艺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借助乡村工匠技艺展示会或文化节,邀请工匠现场展示技艺,让公众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手工艺体验活动,让更多人亲手尝试并了解乡村工匠的技艺。五是将乡村工匠的技艺融入旅游项目中,吸引游客关注。利用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乡村工匠技艺体验。
第四,加大对乡村工匠的政策支持。从统筹培育、建立名录、加大投入和完善服务四个方面加大乡村工匠培育引导支持。一是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制定区域内乡村工匠培育实施方案,明确部门职责、任务措施和资金来源,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实施。二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完善全国统一的乡村工匠名录系统,记录工匠信息、信用评价、教育培训、政策扶持等信息,并对目录内乡村工匠的技能培训、品牌推介、名师认定、职业资格认定和职称晋升等给予支持。三是支持乡村工匠创办特色企业,在用地、税收、金融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工匠和乡村工匠名师、大师领办创办的传统工艺特色产业项目纳入乡村全面振兴项目库。对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开展的教育推广活动给予资金支持。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