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言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10月08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唤醒“沉睡”的农田基础设施

  □静子

  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是关键。近年来,各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补齐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受到基层干部群众欢迎。然而,个别地方也出现了农田基础设施“睡大觉”的怪象——部分农机设备“建而不用”“建而难用”,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更影响了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供需不匹配,大型喷灌设备并不适用于地块分散的区县,而当地依然盲目上马。再比如,建管不协同,部分地区在建设前并未征求村民的意见,而建成后又疏于管理,导致设备面临“吃灰”处境。这背后,政绩观错位难辞其咎,极个别领导重短期轻长远,对基础设施发挥的效果缺乏持续关注。

  让“沉睡”设施变“发展活水”,要把好建设关口。建设什么样的农业基础设施、如何布局与选址……这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不仅需要为政者发挥领导职责,也需要当地群众的集体智慧。所以,各界务必通力合作,精准识别当前农业设施建设存在的短板,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方案、有效推进落实,严防出现“钱花了、人走了、工程废了”的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功用,促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化、现代化。

  让“沉睡”设施变“发展活水”,要做好管护“下半篇文章”。有人说,农田设施“三分建、七分管”,建好更要管好。循此思路,一方面要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依法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的运行管护。另一方面,要建立村级公共基础设施运行管护专项资金账户,每年按时下拨部分资金用于管护。不容忽视的是,广大农民是农田基础设施的直接受益者,自应树立起群众管护的主体意识,增强自身在管护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实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重建重管、管建并重”。

  建好用好农田基础设施不是“一锤子买卖”,既要抓当下,又要立长远,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切实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来源:《南方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言论
   第04版:动态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政策
   第07版:借鉴
   第08版:国际
乡村振兴要用好“特色”和“绿色”双翼
检查考核不是“PPT大赛”
唤醒“沉睡”的农田基础设施
推动乡村人才提质增量
东方城乡报言论03唤醒“沉睡”的农田基础设施 2024-10-08 2 2024年10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