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倾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与农场职校的不了情

  情事

  倾诉与聆听,都市与乡村的情感故事。请勿对号入座。(图文无关)

  口述:肖思 文字:施卫国

  不久前,我带着市区的一位作家朋友,去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采风。中午时分,我们迈着碎步,来到花博会展区最北面的张网港河东岸人口聚集区,在一栋长长的两层大楼前驻足凝注。整栋楼房整洁无尘,白墙红瓦,窗明几净。这里目前已经成为了上海市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基地。我向朋友介绍,这里原是东风农场职工技术学校所在地,我也在这里过了一把编外教师的瘾,因此与它有着不解之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市郊农场进入了重创辉煌的高光时刻。那时职工队伍稳定,大家决心在这块土地上大干快上。可人才的缺乏令农场领导感到困难重重。好在改革开放后人才流动的闸门已经打开,为农场引进管理和技术干部带来了机遇,但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农场建设等不起,只能内部挖潜培养人才,东风职校应运而生。

  东风职校选址在老场部河东北侧,西邻张网港河,北靠东风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除了一栋两层楼作教室外,路南的小俱乐部成为活动的场所。教师都是从场部机关、东风职工子弟学校或引进来的人才组成。校长是一位姓张的资深女教育工作者。她的教育和管理水平很高,工作一板一眼,公平公正,上任后把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

  职校没有落成典礼,在农场广播里宣布正式开张。这无疑像一声惊雷在农场上空炸响,给求知欲望强烈的职工如临春风化雨。过去职工的学习大部分都是到崇明南门的有关点上去解决,现在自己农场有了学校,既方便又省事。文化补习,农业、植保,拖拉机、机电、畜牧、泥水木工等各种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起来,教室里白天书声朗朗,晚上灯火通明,这里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寄托着农场的未来。

  当时我在农场机关工作,机关干部中除了年轻干部到职校参加补习班以外,一些上了年纪的领导,也纷纷参加中央广播农业学院的函授班,电视大学的大专文凭班,他们有时也到职校去参加集中辅导。还有留在农场的知青们,可以继续参加高考上大学。因此他们在工作之余积极补习文化课。全场浓烈的学习氛围为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参与农场职校工作是在1984年。那时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全市青年工人普遍进行一次轮训。从市农场局到所属农场和企业都相继建立了领导小组。农场具体任务落在宣传部门,我是属于这方面具体负责人。

  要对全场几千名青年工人全部轮训一遍,任务十分繁重。但各级领导都大力支持,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轮训工作主要放在东风职校,每期一星期左右。职校老师不够,我们到附近的建设中学、大同中学去聘请。每期开六个班次,一期大概有两百多人。后来为了加快进度,我们就在棉纺厂、橡胶二厂等开设分班。这两个大厂的领导专门腾出大会议室做教室,新买了课桌椅子。教材由农场统一发放,教师由他们自己解决。那时上课有了讲课费,考试的时候有监考费,这些都由农场统一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在职校里的每期开班,都有开学典礼。起初由宣传科长来做动员,结业时再请农场重量级的领导来作总结。办了几期一切理顺后,他们干脆委托给我全权负责。

  我找了个助手,他是来自邻厂的保卫科长老宋。老宋原来在农场劳动学习班做过管教,对管理比较有经验。职校的老师和外面请的老师主要是上课,所以管理工作由我和老宋负责。实在忙不过来就在每期的优秀学员中挑选了六位辅导员。

  开学典礼后一般分班讨论。上课、考试、发结业证,总结大会,给优秀学员颁发证书,最后是汇报演出。老宋主要是管纪律,开学典礼和结业典礼都由我讲话。老宋也坐在主席台上,也许是职业习惯,也许是对全场劳动学习班人员的情况比较了解,有一次开学典礼我讲完话后他拉开嗓子,用手指着下面几个议论的学员讲:“我今天看到你们几个吃饱老酒的家伙,你们不要给我捣蛋,否则不让你们结业。”下面顿时鸦雀无声。事后这几个学员议论,老宋还把我们当劳动学习班的捣蛋鬼。但老宋的严格管理得到了宣传科领导的认可。

  每期轮训班考试的时候,监考老师不够,我们就让场部机关干部、大单位的教育科长一起帮忙,他们都会随叫随到,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而结业证书拿到单位还要备案,农场政工部门对单位精神文明考核时把完成青工轮训指标也纳入其中。优秀学员回到单位后有一种自豪感,单位对他们还会在年终评先进上有所体现。

  全场青年职工参加轮训班拓宽了视野,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促进了基层单位的工作。

  学员们还在学习过程中增进了交流。尤其是这些留下的辅导员,由于工作中加强了交往,爱情的种子也在慢慢发芽。我看着他们出双入对牵手在校区内外,心里感到十分高兴。场工会和团委的领导对我说,我们都在千方百计为大龄青年牵线搭桥,效果还不如你们好呢?

  有一个大厂的工会干部夏康,是个文娱积极分子,沪剧唱得特别好,有小王攀声之称。他在辅导员工作中非常活跃,每次结业典礼文艺汇演中他不但积极组织整台文娱节目,还每次都会上台献演。他的才艺打动了另一个来自工业单位的名叫程馨的辅导员的心。程姑娘文静美丽,气质属于职业型女性。不用人牵线搭桥,两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爱情长跑。很多知青在农场里爱得死去活来,但一到市区就迅速拜拜。可是他们两人到了上海的新工作岗位,依然爱得纯真,爱得专一,像一杯浓烈的咖啡越品越有味道。后来他结婚生了个掌上明珠,现在外孙女也已上了学。他们现在除了上海有住房,还在江苏太仓市郊购买了别墅。

  他们双双退休后,带带外孙女,有空的时候到太仓去玩玩,一家人唱唱沪剧,录录小视频,写写美篇与朋友共同分享。谈到今天的生活,他们感慨多亏了职校那段辅导员经历。

  ◆在半年多的轮训班工作中,我看到了农场职工的奉献精神,求知欲望,看到了他们的淳朴,奋发向上的面貌。

  尤其在每期轮训结束的文娱汇演中他们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节目反映学习班生活片段,引人进取向上。这是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认真排练的结果。

  记得有一期轮训班结业前一天晚上,有些节目还达不到演出要求,学员们自觉留下来排练,到晚上十点结束以后,大伙都成群结队地回家了,唯有一名女知青小李在俱乐部徘徊。我一问才知道,她的单位在农场西部地区一个连队里。这次排练的学员中没有同伴,南风公路正在翻修。坑坑洼洼不敢骑自行车,所以每天来上课都是搭乘男学员的自行车。

  我就跟她说,小李我来送你吧。她觉得十分不好意思,但在我的坚持下我们一起出发了。她坐在我车子的书包架上,我想骑车最多20分钟就能把她送到,可是在离职校五百多米的地方,车子再也没法走了,就是推车也困难。我们只好在北边的泥路上推车前行,夜漆黑一片,我的心里有点发慌,我们两人壮胆大声说话,就这样我把她送到连队宿舍门口,在微弱的灯光下看到小李眼眶中的泪花晶亮晶亮。

  我们在整个轮训班的中途组织了200多名学员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那时崇明的交通很不方便,到市区仅靠客轮过江,所以两百人的队伍很难带。各单位派出了干部帮助一起维持秩序,最终得以当天返回农场。参观时间虽短,但对大家的教育很深刻。第二天上课时专门抽出时间讨论,也许是久居海岛的青年职工心情激动难安,当天中午几个小青年喝了酒,为此还引出了一段小风波。

  当时有一个小厂来的刘姓知青学员,醉醺醺地坐在职校西边的桥堍上,嘴里呼叫着同班一个陈姓女学员的名字,表示很爱她非她不娶。后来在老师和辅导员的劝阻下,把他送到厂里,让他好好休息后第二天再来。原以为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想不到第二天起了风波。原来陈姓女学员已在岛上定了亲,自己也表示根本不知道还有人暗恋她这回事,而我们找那位刘姓学员谈话时他对自己酒后胡言乱语忘得一干二净,当女方定亲的对象找来时我们也无能为力,不知该怎么处理。

  后来我和职校领导花了大量心思,最终只能让他们双方选择平静地分手。事后我听人说男方本来已经准备提出分手,不过大家同在这块土地上,一时面子上拉不开,这次青工轮训班,刘姓男生的搅和创造了一个契机而已。后来我听说陈姓女学员也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生活幸福美满,我的心里安慰了许多。

  农场职校维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固定职工越来越少,也没有过去那种求知的渴望,教师们也纷纷离开职校,最后只好关门大吉。曾几何时,那栋两层楼破败不堪,满目疮痍。直到大半个农场进入花博会以后,农场职校的原址焕发了新生。我和我的朋友站在这里,心情万分复杂。我既为这里焕发的新貌感到高兴,又为曾经奋斗的岁月留恋不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关注
   第03版:沪郊
   第04版:倾诉
   第05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06版:新主体
   第07版:农技
   第08版:治理
我与农场职校的不了情
东方城乡报倾诉04我与农场职校的不了情 2024-08-15 2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