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倾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路尽头是我家

  清晨第一缕阳光从对面的山脚下升起的时候,早班的公交车已经开始运行。曾经的乡间小道陆续变成一条条宽阔的四好农村路、幸福致富路。而记忆中的乡路却从未模糊,路尽头的小屋永远是烙印在心头的家乡最美好的样子。

  情事

  倾诉与聆听,都市与乡村的情感故事。请勿对号入座。(图文无关)

  口述:晨晨 文字:曾玉露

  ◆小时候,把我家与外面连起来的那条路,没有名字。那是真正的羊肠小路,刚好容许一人行走,如果遇到有人相向而行,那么相遇时两人都会侧身而过,它曲曲折折,下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几乎完全没有道路的样子,完全就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先人的脚板,硬实得很,他们有力地踏出了一行行脚印,迤逦着,带我们向外走,去远方。我们这些祖先的后代子孙们,一不小心,就会踩在先祖遗留下来的脚印上,拔起脚,带起来的尘土,随着风,哗啦啦地吹向旁边的农田……

  我家在路的西头,学校在东头,每日往返在路上,每一处的风景都太熟悉了。离家不远处的路边,有几棵老树,叫不上名字。树藤互相缠绕着,仿佛怎么也剥离不开似得。记得有次学校老师来家访,天黑了我为老师引路时还特意问起,老师看了半天说回去查查资料,便没了下文,至今我也不知道这两棵树叫啥。

  往前再走大概200米傍边的山坡上有个被遗弃的小亭子,凡是放学早的日子,我们几个小伙伴都会在这里停留一会儿,在亭子里玩纸牌、斗蛐蛐、抓蚂蚱……久而久之亭子看上去没那么破落了,里面东倒西歪的几个石凳竟被我们的屁股摩擦出了些许光亮,有时只是在亭子里踮起脚或踩在石凳上向远看,阵阵清风送来了淡淡的炊烟,烟囱上冒出了烟,一缕缕伴着雾气袅袅升起,夕阳映照着,桃红的色彩染满了云朵,伴着远处的鸡鸣和狗叫,一声声的,亮亮地传来,是家的方向。爸妈的晚饭熟了,母亲一定早早地在路的尽头守候,像一只守望在窝旁的老母鸡,巴巴地等候着我。每每想到这里,心里就多了继续往前走的勇气,脚下的路仿佛也不再那么让人畏惧,因为该回家吃饭啦。

  早些年路的中间还有条小溪,溪水是山泉,在我父亲小的时候是可以直接喝的,后来有村民用来洗衣服,再后来水流就越来越小,等到我上学时已成了一条干涸的河床,道道裂缝在阳光下分外显眼,每到这里我们总是快速地通过,没有一丝的留恋,人们所在意的只有当下的时光。

  我上学时整条路在到学校之前两边是没有建筑物的,不知从何时起,从临近学校的地方开始慢慢有了房子,我们开始以为是住人的,后来才知道是各种各样的作坊和小工厂,生产的物件也是五花八门,还在学校附近形成了集市。对我们而言,由于来往的人更多了,这里的路也宽阔了许多,有的地方还硬化了,变得好走了许多,减少掉的蝉叫鸟鸣是没人在乎的,那时的乡村多是荒地,野趣是不缺的。只是原本的一条路好像被那段干涸的河床分开了,变成了两段路,有了不同的景致,不同的走法,所带来的自然也是不同的心情。

  那时年纪尚小,但我清楚地知道无论怎么走,我都能找到回家的路。乡路对我也是恩宠有加,记忆中它没让我有过太多的不堪,而是让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勇敢,学会了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艰险曲折。

  尽管,那些逼仄不平的乡路,是我记忆深处抹不去的温情,但在我的内心深处,希望有一条崭新宽阔的大路直达我的乡愁,那是我心中极为强烈的憧憬。

  ◆我祖辈和父辈与我对于乡路的记忆是不一样的。爷爷小时候,生活很苦,记忆中就是每天帮助家里干活,推着沉重的独轮车走在乡路上,一边推一边摇。刚一站稳脚跟,可又要左右摇晃起来,甚至车都翻了。每次走这条路,车总要翻几次。要是遇上下雨天,手推着独轮车,眼还得盯着路,惟恐车陷进烂泥坑里,可担心也没有用,车总是要陷进泥坑里的。

  车一翻,车上的粮食进了水,便生霉了,就不能吃了,全家都得饿肚子,每次全身弄的脏兮兮的,等到把车推回家,他都变成了泥人了,爷爷每次提起这条路,都要反复地说三个字:“不好走!”

  爸爸上学时村里条件好点的家庭已经有了自行车,说是骑车,其实和走路的速度也差不多,因为啊只要稍微不留神,就会被路上的大石块绊倒。那会的路比爷爷小时候要好一些了,路上铺了许多石子,至少不会让车轮子陷在泥里了,人骑在车上,车骑上石子上,石子骑在凹凸不平的石子地上,当然骑不快,爸爸回忆说,有时就算天不亮就出发,上学还是会迟到,每逢考试的那几天都不敢回家,要在学校附近找地方睡觉,生怕耽误了考试。

  那时的路还是“不好走”。每到夏季干旱少雨时,路面上堆积的尘土包裹在小石子上,正午时分路面滚烫得能穿透鞋底,走一会就气喘吁吁,索性哪累哪歇脚,常常天黑都走回不了家。雨天的时候更难,全身湿透不算,鞋还常常陷在泥里拔不出来,费鞋又费力。太阳一出来,马路上层的土被来回的架子车和行人碾松成粉末,来上一阵风,走在路上就像是遭遇了沙尘暴。赶上收获的季节,狭窄的村道上全是拉粮食、拉秸秆的架子车和牛车,杂乱拥堵间多了路上的人情冷暖,艰难单调的日子在乡路上交集,人们拉起家常,眼神中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后来慢慢地修上了水泥路,但质量还是不稳定。乡村的水泥路修建初期,道路看上去平坦宽敞了,然而,由于农村缺乏专业养护人员和设备,导致过不了多久就会出现坑洼和裂缝,而相较于城市道路,农村道路更容易受到车辆重载、农业机械和运输车辆的损害,不及时、不规范的维护工作也加速了路面的磨损和损坏。好在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对乡村道路的巡查和维护工作,建立专业的维修队伍,并配备必要的养护设备。还引入了不少新技术,如冷拌沥青、路面硬化剂等,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抗损坏能力,大大延缓农村水泥路的老化速度,提升道路质量和使用寿命。

  ◆现在的乡路不仅平坦宽阔而且牢固耐用了,那几棵老树赫然挂上了古树的保护铭牌,旧貌换新颜的同时依然为路过的行人遮光挡雨。每当夜幕降临,月光洒在乡路上,映出斑驳的光影,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那些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美好时光。而路边竖起了整齐划一的太阳能路灯,为夜归人照亮了回家的路。

  孩子们上学坐在汽车里,丝毫感觉不到车在摇动,因为汽车驰骋在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连一块石头也难找到,即使是在大雨天的排水也很迅速,行走在路上,鞋子上没有一点泥土的痕迹,祖、父辈们曾经在此前行的艰难再也无法感同身受……这条乡路不仅仅是通往远方的路,更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期待的彼岸。每个走在上面的人都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期待着在这条路上遇见更多的美好。

  在乡村公路行驶,宛若行走在通往幸福的大道上,眼前是一番焕然一新的景致。大路两旁,行道树行行棵棵高大、挺拔。如一把绿色的长剑直指蓝天,浓荫密布、渺无尽头。远望无边无际的成熟的庄稼和幽静的水杉林。近观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楼房,一处处种满果树和花草等绿荫浓浓的农家院落。乡路的延伸,使亲人的团圆触手可及,也让乡村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了,一辆辆农村客运班车在城乡村之间来往穿梭,各类电动车、摩托车、家用轿车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回家的次数也多了起来。父母兄妹,亲情乡情,因着那回乡的路,越发地浓郁起来。

  因为路宽了,许多青壮年踏上这条路外出务工,许多孩子沿着这条路走出大山、考进大学,许多农产品通过这条路摆上了市民的餐桌,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也有越来越多的现代文明成果,沿着这条路进村入户,外出的游子出城返乡方便快捷,父老乡亲为能有一条真正通向外面世界的平坦大道企盼了多年,梦想成真,恍若隔世。

  如今,从集镇到乡村、从干线公路到偏远村道,一条条干净、整洁、平坦的“四好农村路”纵横交错,沿线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产业基地都被串联起来,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为乡村振兴贡献着交通担当。这些路不仅拉近了城乡距离,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更是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鲜活的能量。

  每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对面的山脚下升起的时候,早班的公交车已经开始了运行,曾经的乡间小道陆续变成了一条条宽阔的幸福致富路。而记忆中的乡路却从未模糊,路尽头的小屋永远是烙印在心头的家乡最美好的样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调查
   第03版:关注
   第04版:倾诉
   第05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06版:新主体
   第07版:农技
   第08版:禁毒
乡路尽头是我家
东方城乡报倾诉04乡路尽头是我家 2024-07-18 2 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