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三农实用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2月28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难点和主要路径

  [封面人物观点]

  作者简介

  蒋永穆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核心提示]

  农业强国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经历长期的建设过程。建设农业强国需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农业强国建设的复杂性,聚焦找准农业强国的难点问题和现实挑战;坚持底线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把准农业强国建设的系统性,统筹采取应对举措和解决方案。

  建设农业强国的难点

  1.粮食安全。中国人的饭碗能否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安全是否得到保障,关系到农业强国建设的成败。尽管我国粮食年总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但仍面临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部分粮食进口依赖度高。虽然我国粮食产量较高,但是国内粮食消费量也较高。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产量难以满足国内需求,产需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不得不依赖进口。2021年,我国大豆进口量约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对外依存度高达85%。大豆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和巴西,2021年进口大豆的60%来自巴西,33%来自美国。二是种粮成本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加大,容易受原料和动力成本、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突发事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上涨,推高种粮成本。我国油菜亩均生产成本是加拿大的2倍,大豆亩均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3倍。在一些地区,仅化肥涨价就导致农民亩均种植成本增加近百元。三是种粮收益低。同经济作物相比,粮食作物收益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2021年全国亩均种粮收益824元,为近五年来最高水平,但其与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和外出务工的收入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作为弱势产业,对农业薄弱环节的支持和保护必不可少。尽管财政支农支出逐年递增,农业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但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仍不够精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补贴政策不精准。与其他农产品相比,粮食作物由于收益较低,理应受到更多政策补贴。然而,现有耕地地力补贴的对象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而不是种粮农民,导致了“补地不补粮”的问题。同时,相较于耕地地力补贴,专门的种粮补贴额度较低,激励农民种粮的作用有限。2022年,农民每亩收到一次性种粮补贴仅为41.44元,耕地地力补贴仅为95.41元。另一方面,投入政策不精准。我国已经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国家对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生产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末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尚待解决,尤其是到田间的道路狭窄、田间灌排渠系不畅通、丘陵地区农机推广难度较大等问题较为突出。

  3.农业强国的分类推进。我国幅员辽阔,农业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存在差别,建设农业强国需把握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一是区域差异。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之间,以及农业大省与非农业大省之间的现代农业发展条件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均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因地制宜助推农业强国建设,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二是产品差异。我国农产品品种丰富,如何从粮食、蔬菜瓜果、肉禽蛋奶与水产品等不同农产品的供给端分别推动农业强国建设,是有待解决的又一难题。三是产业发展不平衡。尽管我国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农业种养加、内外贸等协调发展程度不高,农业的多种功能价值仍需进一步开发。

  4.双层经营体制的发展。伴随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双层经营体制也需完善。尽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逐年增加,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程度和水平仍旧不高。一方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程度不高。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采取多种适度规模经营方式,能够逐步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我国目前的适度规模经营占比仍较低。从人均经营规模来看,经营规模仍旧不大。全国2.2亿农户户均经营的土地规模只有0.5公顷,加上流转的土地,也仅有0.7公顷。从经营规模分布来看,小规模经营仍占多数。95.8%的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在30亩以下,其中经营耕地在10亩以下的农户占比高达85.1%。另一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够促进适度规模经营,逐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但是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后劲不足。2020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对象数量和营业收入分别为905.2万户和72.1亿元,分别下降了7.7%和13.7%。

  建设农业强国的路径

  1.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既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难点问题,又是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底线要求。14亿人口的口粮一旦出现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将会严重动摇。故建设农业强国,首要路径应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方面,要全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产能建设对于端牢中国饭碗、提高粮食自给率至关重要。应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证种粮面积和粮食产量,提升粮食作物尤其是大豆、玉米等进口依赖度高的作物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均衡供给。农产品的生产供应除了依靠土地资源,还需向山水林湖草等各类资源全面拓展。应践行大食物观,开拓农产品供给渠道,建立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种膳食营养需求。

  2.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任务,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完善农业强国政策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主要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真正实现“补地补粮”。进一步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应加大一次性种粮补贴力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额度,保证真正种粮的农民和大户享受补贴、增加收益,有效提高补贴政策的精准度。二是完善农业投入政策,破解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难题。针对投入政策不精准的问题,应聚焦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加大对末端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丘陵地区农机具的研发、推广、应用,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支撑能力。三是完善农业保险政策,解决农业发展的后顾之忧。针对农业发展面临的各类自然风险和经营风险,适时开发和增补农业保险品种,加大政策性保险对粮食作物的保障力度,切实减轻农民的损失。

  3.分类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是推进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瞄准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分类有序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主要可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分区域扎实推进。抓住区域差异,明确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不同功能定位,凸显农业生产区域特色优势。明晰农业大省与非农业大省的不同发展时序,推动具备条件的农业大省加快向农业强省跨越,发挥农业强省的示范带头作用。二是分产品纵深推进。抓住产品差异,顺应城乡居民日常食物和营养健康需求变化,动态调整粮食、蔬菜瓜果、肉禽蛋奶与水产品供给结构。三是分产业有力推进。针对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优化农林牧渔产业结构,分步建设农林牧渔业强国。充分挖掘农业多元价值,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4.巩固和发展双层经营体制。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需进一步强化“统”的作用。一方面,要深化农村改革,充分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承包地加快流转、宅基地适当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有序入市,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增加农村土地增值收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资产规范管理和妥善经营。另一方面,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引领农民共同富裕。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作用,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种发展路径,带动农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红利。

  (摘编自《经济学动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浦东
   第04版:关注
   第05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06版:新主体
   第07版:解读
   第08版:农技
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难点和主要路径
[耳听八方]
东方城乡报三农实用周刊05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难点和主要路径 2023-02-28 2 2023年02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