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祈 摄/见习记者 刘晴晓
渔墩村位于奉贤区四团镇北部,由原来的渔村村和五墩村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连同四团镇一同被纳入临港新片区,北面毗邻浦东新区。按照四团镇提出的“南主产业、北有绿野、两区交汇、东西链接” 发展格局,渔墩村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乡村风貌,促进产业发展,打造出兼具“颜值”和“内涵”的江南乡村新风貌。
打造渔墩村“年轻”“潮流”标签
渔墩村村委会对面的文化墙上,画着几幅有趣又前卫的图案——彩色的“渔墩站”复古,“新青年”充满时代的奋进气息,“超级马里奥”让人置身游戏世界,“百家姓”则全由村民的姓氏构成……另一侧,高度超过1.8米的变形金刚“擎天柱”伫立在村庄入口处,威风凛凛、栩栩如生。
这些别出心裁的布置,为渔墩村贴上了“年轻”“潮流”的标签。渔墩村党总支书记周洁是个85后青年,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年轻化的班子想法也更“新潮”。他告诉记者,墙绘是村里找专业公司精心设计的,而变形金刚则是村两委工作人员邹屹嶙利用废旧汽车零件制作而成,花了一个多月,“无论是变形金刚还是这些潮流墙绘,我们在村里最显眼的位置布置这些东西,都是希望把村庄变得‘好玩’,招揽游客的同时,也让外出的年轻人们看到村里的变化,吸引他们回到村里。”
特色无花果产业引流聚气
乔伟是上海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奉贤分中心选派到渔墩村的驻村指导员,见证并参与了近几年村里大大小小的改变。他回忆起刚到渔墩村时,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并未启动,本村的优质农产品及果蔬销售渠道有限,主要依靠村民个人进行批发和零售。
“自2021年渔墩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正式启动以来,得到了派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乔伟介绍,2021年,合作社共销售本村特色蔬菜及水果6900斤,优质大米27100斤,累计销售额27万多元,尽管数额不算大,但这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产品销售的“零突破”,也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次积极尝试。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牵头帮助农户纾困解难,销售白瓜超过12万斤,销售总额50余万元。
无花果特色种植一直是渔墩村的特色产业。无花果树投产快、产量高、病虫害少、栽培管理简单,食用和药用价值高,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只是村里的无花果产业一直缺少合理的规划,都是村民自己进行销售,整体“不成气候”。村里结合“秀美渔墩”和“东方美果”两个注册商标,打响无花果品牌,积极打造特色无花果系列产品,如无花果干、无花果雪媚娘、无花果冰淇淋等。
村民王阿姨家种植无花果多年,她告诉记者,2021年,她的无花果共卖出1.5万元,而2022年,销售额达到了3万多元。就在她家旁边,2022年9月,“七彩渔墩”无花果采摘园正式揭幕,每年7到10月无花果成熟时,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采摘,进一步带动渔墩村农产品销售和乡村旅游产业。
传统打船技艺赋能乡村文创
如今的四团镇,千年前处于一片汪洋。漫长的岁月中,杭州湾入海口泥沙堆积,形成陆地,而渔墩村的打船技艺也是因水而生,传承了数百年。2019年,渔墩村“传统木船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在上海航海博物馆的支持下,奉贤区唯一一家以打船为主题的村史馆在渔墩村成立。
年近80岁的村民高正德便是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村史馆的中心位置摆着的,就是一艘由高正德亲手打造的木船。据了解,打这样一艘小船就有大小工序一百多道,需要花7到8天,个中技艺,全凭经验。过去,村里和周边的渔民们靠着这样一艘艘小船打渔为生,如今,渔民已经所剩无几,用这样的小船来打渔也早就成为历史,但打船技艺为村里的文创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周洁表示,村里已经和上海海事大学达成初步协议,未来将以“手工打船非遗文化”为基础,资源共享、深度合作,打造特色乡村文旅项目,进一步提升村庄气质,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