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结束,猪肉消费进入淡季。春节以来,猪肉市场供应宽松,价格同比大幅下降。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全国生猪平均价格已连续10周回落,1月份全国平均出栏一头生猪盈利21元,环比下降217元。2月第2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14.52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1.3%,同比下降55.3%,已经跌破养殖平均成本线(每公斤15.4元左右)。全国猪肉平均价格25.86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1.5%,同比下降49.9%。
节后猪价进一步下跌
企业提前调产能降亏损
“我们这边去年12月初生猪价格每斤9元左右,春节前跌到了8元,年后猪价继续在往下跌,现在生猪价格每斤6元多一点,整个行业基本都在亏损。”湖南省一家生猪养殖公司负责人唐定华表示。
“一方面,我们严格控制成本,比如与饲料厂合作,每吨饲料成本降低200元左右,各方面节本措施加起来,生猪每斤成本从原来的7.5元压缩到现在的6.8元。另一方面,我们从去年7月就开始提前淘汰低产母猪,降低一部分产能,减少了损失。”唐定华介绍说,该公司有自己的屠宰场,在目前白条肉价格下跌不严重的情况下,能够弥补一定生猪价格下跌的损失。
大北农集团武汉绿色巨农执行副总裁黎龙辉介绍,母猪的更新换代能够明显有效地降低成本。从去年9月开始,到今年1月底,该公司淘汰了6-7万头低产能的三元母猪,并更新了一批生产性能好的二元母猪,每只仔猪的成本降低了60块钱。
“我们之前做了预判,认为春节过后猪价还会降低,所以6个月前就开始调控产能,控制育肥规模,因此现在出栏量在减少,亏损也就降低了。”黎龙辉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建议各养殖主体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权威市场信息,根据相关信息适时出栏,避免过度压栏或集中抛售导致猪价过快下跌,进而出现深度亏损。同时,要淘汰前期留下的三元商品母猪和部分低效二元母猪,提升能繁母猪群体生产效率。通过优化饲喂方式和精细化管理,提高饲料转化效率,降低死亡率,从而降低养殖成本。他说:“行业低迷期往往加大疫病发生风险,目前非洲猪瘟病毒已经在国内定殖,各类养殖主体一定要毫不松懈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确保养殖场区生物安全,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全盘皆输、损失惨重。”
春节后消费淡季到来
养猪可能出现重度亏损
2019年4季度以来,我国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到2021年6月份前后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本轮周期的峰值。按生猪生产生物学规律,从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峰到猪肉产量达峰,大概有10-11个月的滞后期。
据王祖力介绍,根据上述生产节奏推算,当前市场上可以出栏上市的商品猪数量仍在惯性增加,2022年4月份前后,才可能是商品猪出栏上市的峰值。然而,每年的3—5月都是猪肉消费的淡季,这个季节叠加商品猪出栏高峰,很有可能会导致猪价进一步下跌。按近期猪价水平计算,养殖场户每出栏一头商品猪,已经有300元左右的亏损。如果后期猪价进一步下跌,养殖环节出现深度亏损的概率比较大。
王祖力建议各级行业管理部门加强监测预警与形势研判,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市场预期。各地应按农业农村部《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要求,确保产能保持在合理区间;扩大和增加对符合条件的生猪养殖场(户)的信贷支持,以应对行业低迷期;对一些亏损比较严重、资金链压力比较大的养殖主体,可以按规定统筹相关资金给予临时救助补贴。
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前期新生仔猪数量看,上半年生猪出栏仍将惯性增长。2021年8—12月份全国规模猪场新生仔猪同比增长16.6%,按6个月的育肥出栏周期,恰好对应春节后的消费淡季,生猪价格可能进一步下行,导致养殖阶段性重度亏损。从2009年以来,多数产能较为正常的年份,春节后生猪养殖都会出现季节性亏损,预计今年2—4月份养殖亏损较重,5月份之后随着猪肉消费增加,亏损将逐步缓解。
据悉,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做好生猪生产监测预警,落实《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抓早抓小,精准调控,防止生猪生产出现新的大起大落。
刘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