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宗平 李宗悦
传统农业收益低、风险大,农民从业意愿持续低迷。自从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后,许多人便极力倡导全面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尤其是那些曾到发达国家体验过乡村旅游的人群,更是对此推崇备至。其实,他们只看到了相关国家局部地区乡村旅游业的红火,而忽视了乡村旅游业对整个国家农业所产生的持久性消极影响。以日本为例,那些占有旅游资源禀赋优势的农户由于可以独享丰厚的利润回报,拒绝土地流转,导致土地严重碎片化,阻碍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现代化进展迟缓;城市与农业区在空间布局上相互交错,几个都市区及周边地区尤为如此,产权私有为少数占有优质旅游资源的农户提供了制度上的刚性保障。为了获得长期垄断利润,他们抵制土地功能的动态调整,结果大大增加了大型农业机械频繁转场的时间,提高了农业运营成本。
考察欧美发达农业国家发现,其主要农产品实现规模化经营后,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相反,某些国家过度发展乡村旅游业,抑制了农业整体效率的提升,恩格尔系数难以降低,日本便是最好的佐证。由于早期全面推广休闲农业,日本农业最终成为“园艺化”农业,经营成本高企,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恩格尔系数不降反升,这种情形在发达国家中十分鲜见。如果没有高额的农业补贴,日本的食品供应难以为继。事实上,近些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主要农业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均未超过15%,且一直缓慢下降,美国则始终低至10%以下。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法国作为农业“园艺化”特色最鲜明的两个国家,其恩格尔系数长期高于其他国家。
较之于其他国家,中国的情况更为特殊。一是中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气候、物产、土壤、地貌、历史渊源等千差万别,除了大中城市郊区和一些拥有独特禀赋优势的地区 (此类地区占比不足10%)可能适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之外,剩余的绝大部分地区根本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只适合从事传统农业。如果各地都一窝蜂地兴起全域旅游,结局则很可能是灾难性的,既导致宝贵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会弱化人们对基础农业的重视程度。二是目前中国总人口约14亿,占世界人口比重近1/5,食物、衣服等基本生活资料不可能主要依赖进口,粮食安全问题是时刻悬在人们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辣翻天”“苹什么”“猪疯狂”等网络调侃语,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某种基本农产品价格暴涨牵涉着千家万户。此时,需要警惕的是,虽然近些年中国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但仍然高于其他国家。可见,只有粮食供应量相对充裕,才能维持食品价格稳中有降,进而保障一般家庭的生活水准不下降,巩固扶贫效果。因此,中国一定要提防出现类似日本休闲农业的负面影响。
从本质上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就是为城里人提供“乡愁”消费品,其卖点在于满足老一代城里人对儿时故土的追思和新一代城里人对田园风光的好奇,特定区域的农民由此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然而,跟其他商品一样,乡村旅游业同样受制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井喷式增长之后必然带来长期消费疲软,曾经门庭若市的“农家乐”现在却门可罗雀便是最好的印证。另外,乡村旅游更多地带有奢侈品属性,收入弹性系数较大,城里人收入的高低变化对其影响很大,这也无形中加剧了该行业的市场风险。(摘编自《中国乡村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