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
作为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渔业科技下乡青年志愿服务队和渔业科普志愿服务队的队长,朱燕深刻认识到渔业科普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与保护渔业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她满怀热情,致力于将渔业科学知识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渔业、热爱渔业。
□记者 张孜怡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双翼。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科普工作逐渐重视,大批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于这项事业。朱燕围绕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以下简称“所(站)”]的现代设施渔业和现代种源渔业的重点工作,聚焦长江大保护,通过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的系列活动,带领团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渔业科普推广和服务活动。她以实际行动为科学知识普及和实用技术推广作出贡献。日前,长三角三省一市科协公布了2024年度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者、优秀科技志愿服务组织和优秀科技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名单,朱燕荣获“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者”称号。
搭建团队奔走志愿服务一线
“组建志愿服务队,实际上是把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聚集在一起,共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朱燕坦言。2021年,她依托所(站)的专业优势,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整合成立渔业科技下乡青年志愿服务队。服务队共有20名队员,细分为养殖技术组、水质检测及调控组、病害防治组、信息推送及保障组和培训政策组。各组队员分别负责水产养殖的相关领域,与合作社进行一对一的技术咨询与服务,积极为渔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我们不再是单方面地提供服务和输出知识,而是与养殖户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当他们有需求时,可以主动联系我们的队员,从而提高服务效率。”朱燕说,对于青年科技人员,特别是长期在实验室研究的队员来说,服务的过程也是汲取一线养殖经验、发现问题、激发研究灵感的宝贵机会。
同时,服务队以“科技助农——渔业科技下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成功申报2021—2022年度“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并入选“上海市文明实践百项重点项目”和“上海市市级优质资源下沉基层供给目录”,与金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签订服务对接协议。
如今,队员们深入养殖一线,为养殖户提供水产养殖技术咨询、水质检测及调控技术指导、水产养殖病害咨询、水产政策咨询等全方位服务,有效提升了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服务队足迹遍布全市100余家合作社,累计下乡参与志愿服务2512人次,服务时长3675小时,指导、培训人员2210人次,检测水质样品8199个、水产品样品5403件,赠送水产科技类杂志约36000本。服务队获市农业农村委“优秀青年集体”称号,被选树为“2023年上海市青年突击队”,入选“中国水产学会科技志愿服务队”,成为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
多元科普点燃公众热情
随着志愿活动的深入拓展,朱燕所面临的活动种类和受众群体也日渐丰富。科技下乡的目标是打通科技助农“最后一公里”,让科技成果惠之于农、用之于农。而让科普进社区、进校园,朱燕更多地思考如何结合主业打造独具特色的活动,向大众普及渔业知识、渔文化,同时传递科学家精神。
为进一步深化科普工作,2024年,朱燕牵头成立了所(站)渔业科普志愿服务队。服务队共有成员30人,设科普顾问团、校园科普组、社区科普组、科普创作组、标本制作组和综合协调组,服务队结合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开展各式各样的科普主题活动。
今年8月,在全国科普日到来之际,朱燕组织举行上海农业科技科普活动暨渔业科普公益性增殖放流活动,邀请市民、中小学生等110余人参与。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向市民科普渔业资源保护、增殖放流相关知识,发放科普宣传册,并指导市民亲手将长江刀鲚鱼苗、暗纹东方鲀苗放入江中。
“增殖放流是所(站)每年承担的重要任务,以往这类活动很少对外开放。这次我们邀请市民近距离体验,大家都很感兴趣,围着志愿者踊跃提问。”朱燕说,科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一次次活动中,逐步提升公众对渔业的关注度,建立起保护渔业资源的意识,加入到保护长江水域的行动中去。
将深奥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足功课,每一次活动都是朱燕与队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结晶。“面向公众的活动需要接地气,而面向中小学生的活动则应更具趣味性。”朱燕说,除了举办专家科普讲座外,她还特别注重在进校园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今年6月,在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期间,朱燕在长白二村小学和市水产研究所举办了一场“保护长江、启航梦想”科普主题活动。活动中,志愿者利用水生生物标本生动展示了长江渔业种质资源的丰富多样;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亲眼观摩相关科研设备和实验流程;设置生态瓶手工制作互动环节,增强学生对长江大保护的理解。她表示,希望通过展示研究过程,传播科学家精神,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
科普为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科普工作是一边实践一边摸索的过程,也是我个人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朱燕说。2023年“科技助农——渔业科技下乡青年志愿服务”主题活动暨市级优质资源下沉基层供需对接活动,作为她首次负责的大型项目,涉及众多单位和参加人员,从策划到实施都需要细致的考量。从活动前期的场地考察,到背景的设计、舞台的布置、议程的衔接、人员走位等细节,再到邀请出席嘉宾名单和座位安排,朱燕都亲力亲为,一一落实。“整个活动的流程都要在我脑子中演练好几遍。”虽然耗费心力,每次活动顺利举办,都为她带来了满满的成就感。
身为队长,朱燕不仅统筹全队工作,自己也冲在志愿服务一线。尽管她并非水产专业出身,但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实践中,也学习掌握了许多养殖专业知识。令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技术咨询服务,是帮助上海润静果蔬专业合作社解决“菜虾共生”模式中的技术难题。合作社社长退休后抱着一腔热情,卖掉市区房子在金山区从头开始养虾,但由于缺少专业指导而遭遇困境。朱燕在调研中了解情况后,她第一时间联系服务队指导专家和上海海洋大学相关专家前往现场,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养殖建议。
科普不仅提升广大公众的科学素养,也是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转化。谈及坚持的动力,朱燕表示,除了对公益事业的热爱,还有队员共同奋斗的热情、领导的支持。为激发所(站)内科普活力,工会和服务队联合组织开展科普微视频竞赛,通过网络投票,推广优秀作品,丰富科普教育资源,累计参与投票16798票。之后又在优秀作品中精修视频,在中国科普网发布,展现长江大保护战略下现代种源渔业的创新实践和发展成果。
“在科普道路上,我们是新人。”朱燕说,“个人的力量有限,我们要向各行各业取经。”在长三角科技志愿服务联盟年会上,她与来自沪苏浙皖的志愿团队深入交流,开阔思路。展望未来,她将继续带领团队把渔业科普带进社区、带进校园、带进农村,推出更多科普成果,并致力于志愿服务品牌化。同时,她也期待探索更多合作机会,将科普事业推向长三角、推向全国,让更多人了解渔业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