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写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3月17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桃花源”记

  □石路

  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57年,父母是这块沃土上的围垦先驱。

  崇明岛上曾有8家国营农场,最早建立的已有60多年。当年为建设大城市副食品基地而在此奋斗的那一代,现多步入暮年,有些人已走到“另外一个世界”。我父亲3年前故去,走时快90。我母亲依然健在,她也85了。他们是垦拓者,是农场前辈。想念,已成了不少健在者现时见面常絮叨的事。

  听父母讲,那时异常艰苦,在岛上一片“潮来白茫茫、潮退一片芦苇荡”下,风雨兼程,垦拓大地,每个人如一头老黄牛般不停跋涉。尽管苦,却无怨无悔。劳作之余,嘻嘻哈哈就过去了。我父母均是1962年由上海市区到农场的。那时,他们都是些哼着高昂小曲、青春勃发的姑娘小伙。

  一个农场有四五十个连队,一天到晚是忙得热火朝天。铁姑娘、犟小伙,有了这称呼,身上就像按了马达,不停地转、不停地干,向前冲。农场有一位累不垮的劳模,个子不高,人也长得瘦,我后来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一次偶然机会见过他,他姓杨,那时他已60出头。据父母讲,当年他天不怕地不怕,愣是在这片裹着泥沙的盐碱地上带领大伙喜夺粮食高产,被誉为“铁板沙上开红花”,还受到时任国家农垦部领导接见。

  儿时隐隐约约记得,每当农场要开大河,天蒙蒙亮,男女职工便从梦中被叫醒。我那时大概10岁左右。有次凌晨,我趁父母开河出门,就偷偷起身向窗外望去,哇,好家伙,一排排队伍好长,有的扛着铁锹扁担,有的提着麻绳灰箕,拖拉机、牛车,浩浩荡荡向着十几公里外的堤岸走去。放学归来,路过工地,哇,人山人海,两岸、河中都是人,还不时传来踏着重步、喘着粗气的吆喝声,四周印刻着连队、工厂名的红旗迎风招展,好一幅宏大的“战河图”。

  战三夏、忙三秋,同样如此。农业实现机械化后就轻松许多。

  当时,一个农场数万人,像我所在长江农场巅峰时就达5万多名职工。

  我生活的农场有一条中心街,它被誉为“沪垦第一街”。那时,我已在农场上高中。据亲历者回忆,当时设计这条街还引发过争议,有的说路有个四五米宽就不错了,也有的说往前看至少得八九米。后来,还是农场主要领导有眼光,气魄大,一拍板,往大了建。

  “走,去‘长江’玩”,成了邻近乡镇不少年轻人闲时的选择。要知道,这条大街当年曾何等繁华,两旁法国梧桐枝繁叶茂,街上有座“小豫园”之称的俱乐部,里面有时兴的溜冰场、咖啡店、跳舞池、录像厅……我妻子当时在邻近的崇明师范读书,她和同学们就不曾一次到此一游,至今忆起还津津有味。这条街,现在依然成为人们出行的主干道。老人们说,“它像市区衡山路一样美”。

  “借我本书好吗?过两天就还你。”喜好读书,是农场一些职工一天劳作下来无比欢欣的事,拿起不轻易得到的文学名著、数理化课本,啃起来真是废寝忘食。晨时暮间,树林下、水塔旁、小河边……一个个身影在晃动。恢复高考后,不少人走进希冀中的“象牙塔”。我认识的几位兄长,先后都进入沪上的大学,现在已成知名学者、教授。

  说起谈恋爱,这在小青年中属最浪漫的事。田头归来第一件事,就是男的往女的宿舍跑,一起洗洗,一起去食堂,这是农场情窦初开年轻人写下最美最动人的诗行。“人生的泊位在这片土地,愿它永远像春天一样,踏着希望的歌,迎来明媚朝阳。”一位业余诗人这样写道。彼时,抱团取暖,爱,滋润着多少人心!

  改革开放后,农场发展高潮迭起,走出农场走进市场,让沃野充满着无限生机。农工商,一个时代的印记。我那时在一家企业担任中层,后调入农场广播站。

  几十年后,8家农场顺应变迁,就地成立两个小镇。我还在“长江”这片让人留恋的土地上。建镇10年,我时任小镇党委副书记。作为十年庆活动策划人,我清晰地记得当时还评选出令人为傲的十大成果。一晃又5年,小镇已进入第15个年头,农场宛如一座美丽的桃花源,景色愈发迷人,就是人少点。

  我母亲现在一个人住着一套前几年优惠分得的二室一厅,60多平米,平时,生活能自理。每日上午,她要么去小镇集市兜一圈,要么去市民公园锻炼身体;下午睡个午觉,起来后听听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 

  看着父母那辈如今安然地生活,我的心着实宽慰许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一周
   第03版:倾诉
   第04版:宠物
   第05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06版:视点
   第07版:关注
   第08版:写作
养蚕趣忆
别了 老家的水井
“桃花源”记
三月种树(儿歌四首)
征文启事
东方城乡报写作08“桃花源”记 2023-03-17 2 2023年03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