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事
倾诉与聆听,都市与乡村的情感故事。请勿对号入座。(图文无关)
口述:星晖 文字:李扬
我的童年是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下辖的一个小村庄里度过的。时光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30多年,自己现在已经是中年人了,并定居在了上海,岁月虽已久远,但经常还会想起童年的往事,感受那时的质朴纯真与无忧无虑。
◆小时候,农村的田野是我们尽情玩耍的天堂。每到春天,万物复苏,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嫩绿的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五颜六色的野花竞相开放。我们一群小伙伴拿着小铲子、小篮子,去挖野菜。蒲公英、荠菜、婆婆丁……这些野菜不仅丰富了餐桌,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
那时的冬天总是特别漫长,大雪封门是常有的事。清晨醒来,窗玻璃上结满了厚厚的冰花,像一幅幅天然的剪纸画。我常常趴在炕上,对着那些冰花编织自己的童话故事。
记得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大雪下了整整两天两夜。清晨,父亲推开门,积雪已经堆到了门槛那么高。我兴奋地跳下炕,想要冲出去堆雪人,却被母亲一把拽住:“先穿棉袄!”
母亲从柜子里翻出厚重的棉袄棉裤,一层层地给我套上。棉袄是前年新做的,深蓝色的布料上还带着淡淡的樟脑味。棉裤的裤腰特别高,几乎要提到胸口,再用一根布带子紧紧扎住。最后还要戴上厚厚的棉帽和围巾。
穿戴整齐后,我像个小企鹅一样摇摇晃晃地走到院子里。父亲已经在清理积雪,铁锹铲雪的声音“咯吱咯吱”地响着。我蹲下身,用手套捧起一把雪,雪粒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撒了一层细碎的钻石。
“爸,咱们堆个雪人吧!”我仰起头,看着父亲被寒风吹得通红的脸。父亲放下铁锹,笑着点点头。我们开始滚雪球,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变成了一个比我还要高的雪人。母亲从屋里拿来一根胡萝卜做鼻子,两颗黑煤球做眼睛,还贡献出她的一条旧围巾给雪人围上。
堆完雪人,我的手脚已经冻得发麻,但心里却暖洋洋的。母亲在屋里烧好了热腾腾的小米粥,香气从门缝里飘出来。我跺跺脚上的雪,迫不及待地冲进屋里。
厨房里,母亲正在灶台前忙碌。大铁锅里的小米粥咕嘟咕嘟地冒着泡,蒸汽在窗户上结成一层薄雾。我爬上炕,盘腿坐在炕桌前,炕烧得暖暖的,隔着棉裤都能感受到那股热气。
母亲盛了一碗小米粥放在我面前,又端出一碟腌制的辣白菜。小米粥金黄浓稠,散发着粮食特有的香甜。我用勺子舀起一勺,吹了吹,小心地送进嘴里,热粥顺着喉咙滑下去,整个人都暖和起来。
父亲也收拾完院子进来了,他的眉毛和胡子上都结了一层白霜,母亲赶紧给他盛了一碗热粥,又往灶膛里添了几根柴火。火光映在母亲的脸上,她的眼角已经有了细细的皱纹,但笑起来依然那么温暖。
吃完早饭,我趴在窗台上看外面的雪人。阳光照在雪人身上,它的围巾在风中轻轻飘动,我突然觉得,这个冬天一点也不冷。
◆春天来的时候,村子里的生活就完全不一样了。积雪融化,土地变得松软,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准备春耕。我和小伙伴们则像脱缰的小马驹,在田野里尽情撒欢。
记得有一年春天,我和几个小伙伴决定去河边捉鱼。我们偷偷从家里拿了竹篮和破旧的渔网,蹑手蹑脚地溜出村子。河边的柳树刚刚抽出嫩芽,像一串串翠绿的珠子挂在枝头。
我们脱掉鞋子,卷起裤腿,小心翼翼地走进河里。河水还很凉,冻得我们直打哆嗦,但谁都不愿意第一个退缩。我们学着大人的样子,把渔网撒进河里,然后静静地等待。
突然,有人大喊一声:“有鱼!”我们赶紧收网,果然网住了一条巴掌大的鲫鱼。鱼儿在网里拼命挣扎,溅起的水花打湿了我们的衣服,我们兴奋得手忙脚乱,差点把鱼给放跑了。
那天下午,我们捉到了四条鱼。虽然不多,但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了不起的战利品了。我们生起一堆火,用树枝把鱼串起来烤。没有盐,也没有其他调料,但那烤鱼的香味却让我至今难忘。
正当我们准备享用劳动成果时,远处传来了大人们的呼喊声。原来我们出来太久,家里人找来了。我们慌忙把火扑灭,用土埋好,然后抱着鱼往村里跑。
回到家,免不了挨了一顿训。但看着母亲把我们烤的鱼做成香喷喷的鱼汤,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了,那碗鱼汤的味道,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要鲜美。
夏天是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候,播种的麦子熟了,金黄的麦浪在风中起伏,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大人们忙着收割,我们这些孩子也没闲着,在麦田里跑来跑去,帮着捡拾散落的麦穗。
记得有一年夏天,村子里来了一个马戏团,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村子。我和小伙伴们兴奋得睡不着觉,天天数着日子等马戏团来。
终于到了演出的那天,我们早早地就跑到村头的空地上占位置。马戏团的帐篷搭起来了,五颜六色的旗子在风中飘扬。帐篷里飘出爆米花的香味,还有棉花糖的甜味,勾得我们直流口水。
演出开始后,我们看得目不转睛。杂技演员在空中翻跟头,小丑做着滑稽的动作,还有会算数的猴子,会跳舞的狗。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个走钢丝的大姐姐,她穿着漂亮的裙子,像一只蝴蝶一样在细细的钢丝上翩翩起舞。演出结束后,我们依依不舍地回家。那天晚上,我梦见自己成了马戏团的一员,在钢丝上跳舞,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村子里最忙碌的时候。玉米、大豆、高粱都成熟了,田野里一片金黄,大人们起早贪黑地干活,我们这些孩子也要帮忙。
记得有一年秋天,我和父亲一起去收玉米。清晨的露水还没干,玉米叶子上沾满了水珠。我们钻进玉米地,开始掰玉米,玉米棒子沉甸甸的,掰下来时发出清脆的“咔嚓”声。
父亲在前面开路,我在后面跟着。玉米叶子划在脸上,又痒又疼,但我顾不上这些,我们要赶在下雨前把玉米收完,不然玉米就会发霉。中午,母亲送来了饭菜。我们坐在田埂上吃饭,饭菜很简单,但吃起来特别香,父亲一边吃一边给我讲他小时候收玉米的故事,逗得我哈哈大笑。下午,天空突然阴沉下来。父亲抬头看了看天,说:“要下雨了,我们得快点。”我们加快了速度,终于在雨点落下来之前把最后一块地的玉米收完了。
回到家,我们浑身都是泥土和汗水,但看着院子里堆成小山的玉米,心里充满了成就感。那天晚上,我睡得特别香,梦里都是金灿灿的玉米。
◆在我们农村,节日总是热闹非凡,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粽叶的清香混合着糯米的甜香,弥漫在整个村庄,孩子们还会在手腕上系上五彩线,据说可以辟邪,龙舟比赛也是端午节的一大亮点,村民们在河边呐喊助威,热闹非凡。
中秋节,月亮格外明亮,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着月饼,赏着月,老人们会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孩子们则在月光下嬉戏玩耍。那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让人久久难忘。
当然最热闹的还是春节,毕竟它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节日嘛,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放鞭炮,辞旧迎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饭后还要守岁,等待新年的到来。初一早上,孩子们穿上新衣服,挨家挨户去拜年,收到红包和糖果,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记得有一年腊月,村子里要杀年猪,这是村子里的大事,几乎全村的人都会来帮忙。一大早,我就被热闹的声音吵醒了,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柴火烧得正旺。
男人们忙着杀猪,女人们则在准备饭菜。我们这些孩子跑来跑去,一会儿看看杀猪,一会儿看看做饭,兴奋得不得了。香喷喷的杀猪菜端上了桌。酸菜白肉、血肠、猪肝……每一道菜都让人垂涎三尺。大人们喝着自家酿的高粱酒,我们这些孩子则大口吃着肉,满嘴流油。
吃完饭,我们跑到院子里玩。雪地上留下了许多脚印,我们就在上面踩来踩去,玩得不亦乐乎。夕阳西下时,整个村子都笼罩在金色的余晖中,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味。
◆乡村赶集是一件大事。每隔几天,附近的乡镇就会有集市,这是村民们采购生活用品、交流信息的重要时刻。
天刚蒙蒙亮,就有村民推着独轮车,或者赶着毛驴车,满载着自家的农产品,如新鲜的蔬菜、鸡蛋、手工编织的竹篮等,朝着集市的方向走去。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各种摊位琳琅满目,有卖布料、针线的,有卖锅碗瓢盆、农具的,还有卖小吃、零食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充满生活气息的交响乐。
我们小孩是集市上最欢快的人群。我们穿梭在人群中,眼睛盯着那些五颜六色的糖果、新奇的玩具,满心欢喜。有的孩子缠着父母买一个小风车,拿在手里,奔跑着,风车呼呼地转着,转出了童年的快乐。还有的孩子围在卖小吃的摊位前,看着热气腾腾的包子、油条,馋得直流口水。父母们虽然嘴上说着“别乱花钱”,但往往还是经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掏出几毛钱,满足孩子小小的心愿。
在集市的一角,总有一些老人坐在那里,悠闲地抽着旱烟,谈论着村里的大事小情。哪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哪家的母猪下了崽,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都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这里,信息得以快速传播,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在交流中变得更加紧密。
这些往事,是岁月留给我的宝贵财富。现在每当我想起那些日子,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属于我的,最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