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顾讲历史
《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阴山,有兽焉,其状如貍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狗,是最早一批被人类驯服的动物之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六畜”就包括狗,自人类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了狗的身影。
人类饲养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几万年前。
河南地区的新郑裴李岗文化、华北平原的武安磁山文化、河姆渡遗址等一系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都出土过狗的骨骼,狗一直以来也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夏商周时期:
专人饲养,仅供祭祀和陪葬
当下,大部分人将狗作为家庭宠物,用于陪伴和玩耍,顶多加上看家捕猎,然而在秦朝之前的夏商周时期,狗多出现在祭祀典礼上,那时的王室认为狗是一种神圣吉祥的动物,因此十分重视狗的繁育,还设立了“犬人”一职,专门管理、培育祭祀用犬。
《淮南子·时则训》里面就记载过:“旁磔四门,皆磔犬羊以禳四方之疾疫”,意思是用狗祭祀可以祈求降福降祉,帮助人们抵御灾害疾病;就连当时一国之君出巡时,也必须用狗来祭祀车马和道路,那时的人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保君主旅途平安。
除了祭祀,当时的人们也习惯用狗随葬,安阳的妇好墓中发现有六只随葬狗的尸骨;郑州商城北墙东段遗址发现的八个祀坑埋了九十多只狗,最多的一坑埋了23只;洛阳市发现的东周的“天子驾六”陪葬坑中,每一节车厢都有一副完整的狗骨架。
秦汉时期:
爱犬成风并形成产业
到了汉朝,狗就作为日常饲养的动物流行开来。
在这段时期,狗开始走入千家万户,这还得拜当时的统治阶级所赐,与周朝一样,大汉朝廷专门设立有“狗监”,用于管理皇家的猎犬,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就曾经干过这个差事。
汉武帝刘彻、汉灵帝刘宏则在“爱狗”方面起了“带头作用”,他们都是狂热的爱狗人士:汉武帝曾经在长安之外的上林苑内兴建“犬台宫”,还把文武百官都叫过来看“斗犬”。
而汉灵帝更是青出于蓝,《后汉书》记载他“又于西园弄狗,著进贤冠,带绶”,就是他在西园与狗戏耍的时候,会给狗带上官员的帽子,穿上官员的朝服,还将狗唤作“爱卿”。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至焉”,皇帝爱狗到如此地步,引得文武百官纷纷效仿,一般的农户也是家家有狗。有需求就有市场,山东临沂的西汉古墓中曾经出土过《相狗经》,书中以歌谣的形式教人们如何挑选一只品种优良、品相上乘的狗。
唐宋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宠物狗出现
到了隋唐时期,我国的养狗产业进一步发展,狗与人的感情更加密切,真正的宠物狗出现了,《集异记》载:“隋炀帝时,养一犬,怜爱过子。”
到了唐朝,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养宠物狗成为上层社会的专属,那时的长安和洛阳都设立有犬坊,专门用于饲养皇家用犬。唐朝最著名的宠物犬莫过于杨贵妃的爱犬“康国猧子”,这是一只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上贡的一只通体雪白的小狗,据考证,“猧子”就是现如今的京巴犬。
到了宋朝,饲养宠物犬就从皇亲贵胄的专属扩大到平民百姓,开封的大相国寺出现了宠物市场“珍禽异兽,无所不有”,还在市场上卖起了狗粮、狗窝。杨万里就曾在诗中写:“稻穗堆场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宋朝百姓的养狗之多,可见一斑。
这个时期,宫廷及民间开始出现大量以宠物犬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南宋周密的《癸辛杂识》中,还提到了给宠物犬美容的故事:将凤仙花捣碎,取其汁水给猫狗染色。
明清时期:
爱狗养狗风气席卷全国
明清时期,爱狗养狗的风气席卷全国,很多中国本土品种犬如京巴、沙皮狗、狮子狗也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皇宫内务府有专门的养狗处,配备专门的养狗人员,还为每一只狗建立了档案,这些宫廷宠物犬每天吃什么,吃了多少都会有详细的记录。
不仅如此,清朝的几位皇帝都是“爱狗达人”,比如雍正就养了两只爱犬,一只叫“百福”,一只叫“造化”,作为工作狂魔的雍正甚至会挤出时间亲自为爱宠设计衣服、指挥打造狗窝,还要亲自检查各种细节,比如衣服纽扣是否牢固、狗狗穿上是否合身、狗窝尺寸是否恰好等等。雍正还曾经特地为狗下了一道圣旨:御膳房剩下的菜,不可以倒掉浪费,应该留给狗,引得民间百姓不由自嘲“人不如狗”。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也酷爱养狗,尤其热爱细犬,也就是二郎神哮天犬的原型,他曾让宫廷画师郎世宁绘制了十条自己养的名犬,名曰《十骏犬图》。
到了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掌权期间,一口气在紫禁城中养了一千多只狗,她最爱的一只狗出门都会坐火车。她身边的大太监李莲英为了讨好她,还命人搜集了许多讲解如何饲养宠物犬、如何训练宠物犬的专业书籍。慈禧还亲自给每只小狗起了文绉绉的名字,如黑宝玉、乌云盖雪、雨过天青等。
当然,这些狗吃着“皇家粮”,也是要学很多技能的。据记载,它们要学会打滚儿、站立、恭喜、拜拜、翻跟头等动作,更要学会辨别慈禧的声音,只要慈禧一声呼唤,它们就要做各种各样的动作。
到了现代,狗的品种愈发繁多,除了看家护院、陪伴人类,导盲犬、缉毒犬等还从事着各种特殊的工作,人与狗的缘分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