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广袤乡村,时时可见非遗的多彩与力量。我国大量非遗项目保存于乡村,既从人民生产生活实践中汲取养分,也不断丰富着乡村文化的内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非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逐渐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引擎。非遗进乡村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艺术“邂逅”乡村
激活非遗“一池春水”
西府里文化艺术村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胜利塬胜利村。说起胜利塬,许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可能是西府老街,实际上,西府里文化艺术村就是西府老街的补充项目。
“我们做西府老街一期项目,运营了3年后发现,西府老街项目单体量比较小,只做了美食这一个方面。”陕西西府老街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唐少华说,经过3年深耕,西府老街美食业态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体量单薄,缺少文化底蕴,游客消费场景单一、消费时间短,发展渐显乏力,在文旅市场竞争浪潮中难以稳立潮头。考察了很多类似项目后,他们得出结论,要想项目生命周期长,和其他项目区别开来,一定要把当地的文化元素挖掘出来,做大做强。“西府地区民俗文化相当丰富,非遗众多,所以我们决定做西府里文化艺术村,弥补西府老街文化元素的不足。”唐少华说。
于是,秉持着“走进西府人的生活里”这一核心设计理念,运营方将闲置村屋租赁过来加以改造。借鉴了“新徽派”的粉墙黛瓦风格,在保留乡村原生肌理与自然景观的同时,精心修缮老旧房屋、优化基础设施,重塑乡村居住环境,打造出一个兼具乡土情怀与现代活力的独特空间。老旧村房摇身一变,成了“文艺范儿”十足的非遗小院。
西府里文化艺术村从项目启动之初就确立了“非遗进乡村,文化助振兴”的核心理念,构建起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的发展框架,吸引了凤翔泥塑、太白烙画、社火脸谱等西府特色非遗入驻。
走进怀玉篆刻拓印艺术馆,小小的院落里散落着零星石刻,抬头望去,一卷卷长轴画卷从正房房顶垂下,搭在楼梯扶手上,阳光透过白纸黑墨映照下来,十分有意境。进入到正房,入目便是宽大的工作台,四周摆放、悬挂着各种各样的拓印作品,这里的负责人李怀斌正在小心翼翼地给一件作品上色。
“拓印是我国一项比较古老的传统技艺,主要使用宣纸和墨汁,将一些雕刻、石刻作品的表面‘拷贝’下来,简单来说就是古代的复印术。”李怀斌介绍。据了解,西府里文化艺术村的非遗小院房租很便宜,此外还有补贴政策,吸引了一大批非遗传承人。此外,依托西府老街的流量,西府里文化艺术村也不愁没有游客,入驻的非遗有了天然的宣传平台,逐渐摆脱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李怀斌指着斜后方一处置物架说:“我们日常会承接一些团体活动、研学活动,还专门准备了一些石板,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感受。”
落脚于此的艺术家们结合现代审美、市场需求,开发设计了一批非遗特色文创和体验活动,比如李继友社火脸谱艺术馆里的脸谱镜子。这些新产品创新了非遗应用场景、使用功能,将非遗产品转变为乡村旅游商品,丰富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形态。
现在,游客在西府里文化艺术村转一圈,就能实现西府特色非遗“一站式”体验打卡,充分填补了西府老街业态上的不足,拉长了消费时间,同时实现了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双线发展。
非遗满村落,文化助振兴。踩着青石板路漫步西府里,一间又一间清幽雅致的非遗工作室比邻而居,不时邂逅典雅温馨的特色餐饮小院、家庭民宿,感受着人间烟火气与艺术的奇妙交融。西府里文化艺术村不仅激活了文化资源、盘活了闲置村房,还为第三产业融入乡村提供了优质空间,让游客和村民共享文化兴、产业旺、乡村美、村民富的乡村振兴成果。接下来,随着更多非遗工作室的入驻和民俗活动的开展,非遗助振兴的故事将迎来新的精彩篇章。
产业加快振兴
艺术点亮共富之路
日前,“广西共同富裕社区”示范项目——古岳百县非遗博览园在广西南宁启动。该项目以“盘活村民闲置资源、拓展增收渠道”为初心,通过整合广西111个县(市、区)的优质文化艺术与美食资源,打造“一县一品”,构建“百县百户百品百味”体验式文化艺术美食体验区。项目依托古岳民族文化艺术村111栋农户庭院,打造“一县一品”展示窗口,形成非遗传承、文旅融合、产业联动的创新模式,旨在铸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乡样板。
项目通过打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平台,让古岳民族文化艺术村成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让传统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活态传承。同时也将古岳村这个小山村打造成为广西文化旅游的新地标和热门旅游目的地,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广西独特的非遗,促进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启动仪式上,项目总策划梁汉昌表示:“我们希望通过非遗博览园,让传统技艺‘活’起来、乡村经济‘旺’起来、村民生活‘富’起来。”
项目深度融合科技与传统文化,计划搭建智慧旅游平台与农产品溯源系统,利用区块链、物联网技术推动农业智能化管理及乡村文化数字化传播。园区引进新华社客户端《乡村振兴会客厅》专题组形象展厅,设立广西AI民族语料研发中心、非遗文创孵化中心等,并将定期举办国际非遗交流活动,助力广西非遗走向世界。
作为广西“艺术点亮乡村”工程的核心项目,古岳百县非遗博览园预计每年吸引超20万游客,带动数百个就业岗位,并通过“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实现村民持续增收。项目办公室表示,下一步将加快非遗IP开发,联动周边旅游资源,打造“非遗+研学+康养”产业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无独有偶,在浙江去年认定的1338家非遗工坊中有458家分布在乡村,线上线下培训各类人员183万余人,带动就业近92万人。“我们通过类型联动,不断拓展富民新路径。”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立足本地资源,形成多种非遗工坊类型。如属于就业增收型的“临海草编”非遗工坊,通过开展技能培训,于2023年带动近10万闲散劳动力从事帽坯编织生产。项目集聚型工坊整合多个非遗项目开展关联共创,“塘栖百匠”等非遗工坊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区域帮扶型工坊支持非遗工坊与我国西部省份开展帮扶合作,此外还有政府引领型、产业带动型等。
小规模、大群体、共致富,非遗工坊集纳特色鲜明、带动性强、市场销售好的传统工艺项目,以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带动就业增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参与院校,郑州轻工业大学2021年起针对农村地区传承人开展在地化培训,让研培师资走进乡村、现代设计融入非遗。该校在河南省汝阳县小店镇高庄村实施的段氏布鞋培训,解决了600余名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为当地带来年均30余万元的经济增收。今年,郑州轻工业大学参与完成了马街书会AR交互体验和太极拳互动体验项目,以人才和技术优势拓展了乡村非遗的打开方式。
这些年,很多大学毕业生有了返乡打拼的目标,很多艺术家、创业者落脚乡村成了“新村民”,院校、企业、设计师等也深入乡村,促进融合发展,开辟出“非遗+”“+非遗”的发展新局面。
结合现代审美、市场需求,一批非遗特色文创涌现出来,创新了非遗应用场景、使用功能;设计非遗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将非遗产品转为乡村旅游商品,让非遗元素成为“一村一品”的文化标识,丰富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形态,让游客和村民共享乡村振兴成果。
非遗进乡村的实践表明,通过“非遗+”模式,可以有效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无论是“工坊+传承人+合作社”模式、“非遗+旅游”模式,还是“非遗+电商”模式,都为非遗的传承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非遗进乡村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推动乡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综合自光明网、《陕西农村报》《中国文化报》等相关报道,文字整理: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