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玉姿
骄阳似火,麦浪滚滚。正值夏收时节,在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高岭镇侯陀村的麦田里,3台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作业。
“夏收结束后别耽搁,紧接着就要种上夏玉米,多关注天气,浇水一定要跟上。”田边,27岁的王佳柳细心叮嘱着高优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晓松。
去年6月,土生土长的望都姑娘王佳柳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为周边3个乡镇5家农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和专业技术指导。
去年8月,王佳柳正式上岗,从校园到田间,一开始还有点不适应。她参加培训,跟着老农技员一起下乡入田,很快和种植户们熟络了起来。
去年,望都县出现强降雨和短时大风天气,王佳柳给黄晓松帮了大忙。“当时地里积水有20多厘米,出现了地面径流。小王带着我们排涝,及时进行农业生产补救。”此后,黄晓松的农田里一有需要,王佳柳总会迅速赶到现场。“这让我心里倍感踏实。”黄晓松说。
和黄晓松同样倍感踏实的,还有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的负责人熊永奇:“来了一个每天‘钻’大棚的大学生,没想到还真‘钻’出了一个数字化管理系统。现在我们的蔬菜都有‘身份证’,在市场上卖得越来越好!”
每天“钻”大棚的,是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尚小凤。去年上岗后,她通过对京津市场进行调研,开始尝试建立追溯码系统,让每一件农产品来源可查,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基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帮助农户解答种植难题,指导企业建立智慧平台……丰富的理论知识正在广袤田野上开花结果。如今在保定,像王佳柳和尚小凤这样的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共有240名,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的涉农专业,先后共提供技术服务1756次,解决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问题528个,提出合理化建议579条。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