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阿加 文字:丁惠忠
在崇明岛东部浩瀚的滨海之地,藏匿着我最初的记忆。那里海岸线逶迤,海洋和江水的浪潮冲刷形成的港汊、沙坑、沼泽,慢慢地有了芦苇荡、蒲草、飞禽,以及辽阔的滩涂,而从人类涉足那天起,注定会涵盖另一种意义……
◆长江裹挟泥沙奔泻入海口,陈年累积,沙洲无畏,遂成崇明岛。
在岛屿东部浩瀚的滨海之地,藏匿着我最初的记忆。那里海岸线逶迤,海洋和江水的浪潮冲刷形成的港汊、沙坑、沼泽,慢慢地有了芦苇荡、蒲草、飞禽,以及辽阔的滩涂,尤其从人类涉足那天起,注定会涵盖另一种意义。比如崇明人围海造田,不断地向东海挺进。来自东海边的一个村庄,赓续了这份精彩。
长江隧桥登陆处陈家镇,有一块与镇区域未接壤的“飞地”,名叫立新村。在1973年的秋天,有400余户、约1300人先后迁移定居。移民之前,当地政府组织青壮年,利用一个冬春时段,将这片荒无人烟的沙滩地围垦起来,土地面积达300多公顷。
我相信,在海边光秃秃的沙滩地,要立一个新村,故起名立新村。另有一种说法,当时社会上流行“破四旧,立四新”,村名由此而来。
不管何种称谓,我与这个紧挨着东海的小村庄有不解之缘。少儿时代,我感觉孤悬海岸一隅的村庄,遥远和清贫。我跟随母亲去探亲,走一程,站在高高的堤岸上,满目是白茫茫的滩涂;再走一程,抬头还是前方大海的影子。于是,我向母亲抱怨,怎么大半天仍走不到贴着南岸头的村子呢?我焦急地想一步跨入村庄那间小屋。因为,那是我的外公、外婆的新家。
在东部两个镇合并前,分属陈镇、裕安两个公社。我的外公属于陈镇新东大队,他带着儿子、孙子女三代人第一批移居立新村,是耕耘荒滩的第一代长者之一。经过多年深耕田畴,布满盐花的咸碱地,被种田人逐渐地种熟了。时至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探索扣蟹养殖,稻、蟹共生种养,蟹塘面积3000亩,养蟹年产值达千万元。从滩涂上竖起的立新村,由此成为岛屿养蟹第一村,几乎家家有蟹塘,都住上了楼房。
◆时光荏苒,我的外公、外婆及舅舅、舅妈两代人先后离世。恍惚间,我忆起离别外公生前的村庄已经有很多年了。然而,我的心里经常惦念着这片亲切的地方:立新村,现在还好吗?
今年繁花初开时,我沿着前哨农场东旺大道向东行驶,至康平桥,眺望开阔处近百米的河道,由北向南蜿蜒,河水清澈,是一条50年未变的西界河前哨闸河。经过康平桥,东至岸转河,南接前哨18连岸转河,北临五滧(堡镇)垦区,便是立新村辖地。
在村口,竖立一块醒目的牌子“崇明立新路”。
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告诉我,这条立新路,水泥沥青路面,是全村主干道,长3.7公里。路西是村民宅院,现有760户、1750余人。路东以蟹塘为主,面积有所减少,但增加了植树造林1000亩。村民在自然中安居,乐得其所。
岛屿最东部的村庄,只是整个岛链上掀开的一角。这使我联想到创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生态价值观就应该包含着“乐得其所”这种思想。
这个村党支部书记是军人出身,于2018年接过前任书记的交接棒,发展传统扣蟹养殖、迭代饲养大螃蟹、美化村居环境等乡村振兴工作。近年来,经多方配合洽谈,引进了投资近5亿的璞叶小镇“渔光互补”项目。在村里尝试太阳能光伏新能源,围绕环保生态的轴心转动,更加深入地提升了乡亲们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
我乍听“渔光互补”这几个字,好像耳边立即响起那首“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的著名歌曲《渔光曲》。与村书记深谈以后,我感到“渔光互补”比《渔光曲》的旋律更独特,那是跨越了旧时光,是融合新时代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个项目总占地1996亩,采用“渔光互补”模式,渔塘上方光伏发电,渔塘生态养殖。此项目由上海上电绿洲生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在渔塘上空设27个光伏板单元,采用柔性光伏支架技术,实现了少桩基、高支架、大间距、少占地的目标。
施工现场,在窄窄的塘埂上,中间泥地踩得光滑,边沿有迎春花及无名草。一路上,我见倾斜17度的光伏板与水面保持足够高的距离,阳光从光伏板大间隙照射到蟹塘,仿佛铺上了一幅幅暖色调的水粉画。光伏板覆盖率不超过40%,符合水草喜光、螃蟹爱草的自然习性。
此时,微风吹拂,水波闪烁,水草晃悠,有的螃蟹静卧草茎,或在枝瓣上嬉戏。我问村书记,螃蟹生长需要干净的水资源,对渔塘的污水排放怎么处理?他说,绝不是随便排在民沟、河道了事,而是专门增加了100亩土地,添置环保设备、设施,污水净化达标后排放,摒弃了那种以损害环境换经济的短视观念。
阳光下,我的心情豁然开朗,抬头仔细看,带状的光伏板,像船帆,又像大鹏展翅,各居其位,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蟹”一地两用的格局。我暗想立新村的光伏发电和渔业养殖互补,可谓相得益彰,产业优势与生态环境更加凸显。
那天,扣蟹养殖户陆洪发师傅正在蟹塘里捕捞,几网推拉,纽扣般大小的扣蟹捞了半网兜。陆师傅愉悦地说,扣蟹冬春季上市一批,余下的过塘到大螃蟹塘继续养殖,到了秋风爽、蟹脚痒,每只三四量的大螃蟹就爬到市民餐桌上了。
据了解,等项目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后,节能减排效能显著,是向生态要效益的试金石。我不由得想起“美丽乡村”建设,在一道道立足低碳环保的风景线上,崇明开创性地创建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一体化的清洁能源,照亮了这个离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东海最近的村庄。
◆现在市民游客喜爱生态休闲度假。每逢节假日,去崇明东滩湿地公园观鸟的人群络绎不绝,立新村是必经之地。那个晴空暖阳下,我在立新村就能窥见三三两两的白鹭、猫头鹰、斑嘴鸭、白头鹤等鸟类,在村庄的森林、池塘、田间野地驻足觅食,或飞翔盘旋。那些鸟翅膀一扇就飞来游玩,是常客,与村里人彼此熟得都不需要打声招呼。
我思忖这个地方的独特性,如果给出一个美称的话,就叫“立体的村庄”。我想立新村,也足以当得起。站在村庄的任何位置,仰目巡视一遍,蓝天碧云间,良鸟洒落一串串天簌之音,萦绕天宇,半空有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水底养殖螃蟹,陆地上是美丽家园与植被,乡村巨变尽收眼底。这样一幅绘画绿野秀水的美图,映照出人与自然、低碳与经济的和谐的面貌。说不定哪天,这里将成为游客光顾的热点呢。
要知道立新村相邻东滩自然保护区,双方围绕周边社区共建共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区工作人员还经常来村里开展一系列活动,宣传爱鸟、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珍爱地球,一起守护上海后花园这块国际重要湿地。
在乡村振兴中,结合东滩自然保护区与村庄特色产业链,抓住了溢出效应,村民开办多家农家乐、民宿,解决了部分创业和就业岗位。在村口北边的姐弟农家乐、腾飞杂货店,便是最早的移民印昌球与妻子带着儿女开办的。
印昌球与我谈到,他迁来定居50年,这家杂货店开了整整30年。村里男人以前都会搞点副业收入,去海滩捕鱼、挖蛏子、钩蟛蜞、捕鳗鲡苗等,一年能赚几万块钱。东滩自然保护区成立后,他不能下海了,懂得爱鸟护鸟,爱生态环境,在责任田挖塘养蟹。岂料,东滩吸引众多珍稀鸟类迁徙而来,而且一年比一年愈发多了,社会上也流行起生态旅游,给他带来新的经济来源,又办了农家乐和民宿。
他的妻子不无感慨地说,她跟着父母迁移立新村时,才5岁,几乎是拴在大人的渔船上捕鱼长大的。当时海滩就在眼皮底下,嫁了丈夫,海里岸上的营生样样都会,一转眼入了55岁门槛。她很乐观,说年纪上去怕啥,这日子越过越甜美呢。
像印昌球这样经历的夫妻,村里人有很多。所以,他们格外珍惜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从点滴小事做起,培育出以环境为先、崇尚自然的思维,生活一天天变得鲜活和美好。
确实,一个村庄,是维系在社会这根大弦上。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时间悄然而过,我又要离开立新村了。在返程途中,我一直想,立新村,是美丽上海的一支乡土之弦。那么,在未来的岁月里,肯定会弹奏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所赋予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