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浦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老浦东习俗二月十二“迎花神”
~~~老浦东习俗二月十二“迎花神”
~~~老浦东习俗二月十二“迎花神”
~~~老浦东习俗二月十二“迎花神”
2020年03月17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住乡情、感怀乡愁、品味乡韵”
老浦东习俗二月十二“迎花神”
■图/明念
  □通讯员 汪正刚 记者 康晓芳

  3月5日,明媚的春光挟着柔和的春风,让上海人民沐浴在祥和的氛围中;本是春暖花开的踏春季节,可惜由于新型冠状肺炎的影响,踏春路上人稀少。本来可以出去兜兜风,但是为了自己,为了别人,只是戴上口罩在小区里悠哉游哉,谁曾想到二十天不出门,小区内已经春意浓浓,白玉兰俏上枝头,大红山茶怒放,樱花含羞绽枝,八角金盘的花蕾将枝杆压弯了腰。

  旧时浦东张江凌家花园最热闹

  曾经写过《农历头三个月“十二”的阳光》,但是,漏了一句农谚:“有利呒利,要看三个‘十二’(注本文中的二念作‘泥’)”。今年的3月5日,正好是农历二月十二,又是农历第三个节气“惊蛰”,正是植物勃发,也是野生动物冬眠过后纷纷出洞之时。正如农谚所说的“二月十二,百花十二”,遇上了这阳光普照,真是一个好兆头,今年将是花农的丰收年。“二月十二,百花十二”,其实就是江南人所说的百花生日。

  百花生日,亦称“花神节”、“花神生日”、“花朝节”、“迎花神”,是我们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因各地气候、习俗不同,有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一般在惊蛰到雨水两个节气之间举行。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绽或盛开,定其中一天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当的。“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旧时,浦东的百花生日最热闹的地方要数凌家花园,即现在龙阳路、罗山路立交桥,龙东大道上匝道北侧。根据《川沙县志》(1990年11月版)“花木园艺场”条目记载:

  “明末清初(距今约400年——作者注)有凌姓商贾在凌家木桥北堍,兴建了一座占地20亩的‘凌大庵’,庵中广值(应为广植,原文有误——作者注)花草,庵基周围,遍种桃、李、杏、梅和苍松翠柏。当地称之谓‘凌家花园’。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种植花木已从凌姓一户发展到凌、罗、徐、金、沈五户,有‘五大桂花园’之称。又增加了天竹、腊梅、杜鹃、五针松及其他花卉一百余种。抗日战争前夕,花农增加到200多户,面积450亩,花卉200多种,并以‘浦东凌家花园花神会’的名义,加入‘上海市花木商业同业公会’。

  有的花农在上海开设花店,并承包花坛、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多数则在三角地、提篮桥、斜桥、南洋桥等地设摊和串巷叫卖。抗日战争开始至解放前夕,花卉销售萧条。建国后,始逐步恢复,花农仍沿用凌家花园旧名。1958年,改称花木园艺场,花卉面积增加到958亩,年均销售额110万元。随后,贯彻‘以粮为纲’,花木面积压缩到500亩。1966年秋至1970年3月,在所谓‘铲除修正主义苗子’及‘菜(花)农不吃商品粮’口号下,相继把价值360多万元的500亩花卉苗木全部砍光,改种粮食和蔬菜。1979年1月,园艺场恢复,当年种植花卉和苗木399亩……”

  花木村、“花神节”变迁

  上世纪90年代初,因张江高科技园区(现张江科学城)征地和龙东大道拓宽,凌家花园旧址和花木园艺场已经荡然无存。但是,正因为有了凌家花园才有了花木园艺场,有了花木村、花木乡、花木镇和现在的花木街道。现在的浦建路杜鹃路公交站名,最早为龙王庙站,后改名花木站长达40年时间。

  自清咸丰年间,凌、罗、徐、金、沈五户成为凌家花园主要种植花木户后,五家花农就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二举办迎花神活动。洋泾、周浦等地的花农也会到凌家花园客串。

  凌家花园的迎花神活动,主要是祈盼花神百花仙子护花农、保丰收。这天清晨,花农早早起身,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迎接四方宾客。上午九时,花农与宾客一起祭拜百花仙子,那百花仙子是一位艳丽的姑娘,但不失端庄,手持当季的杏花和晚季梅花,祭台上也摆满鲜花和供果。由担任主持的凌家花园花农带领大家向百花仙子三鞠躬,然后领唱《十二样花名》歌。

  紧接着,就举行“出会”(即抬着百花仙子出游)活动,前面由一人高举“浦东凌家花园花神会”的园旗,后面12位女孩擎起的是绣着代表浦东每月开放的十二样花朵的旗帜,即“梅、杏、桃、蔷薇、石榴、荷、凤仙、木樨(桂花)、菊、芙蓉、水仙、腊梅”。紧跟于后的是四人抬的花神百花仙子塑像。

  现代浦东“百花闹春图”

  百花仙子后面是彩客班,即江南丝竹班,他们吹奏的乐器上都挂上了大红的中国结,结下是大红的丝坠;他们边走边吹,曲目有《梅花三弄》、《茉莉花》、《喜洋洋》等,而彩客班后面的是青少年花农(也有邀请来的)舞蹈《荡荷船》(意为采荷花)、《采茶扑蝶》(寓意蝶恋花)等等,十分的热闹扎眼。而凌家花园前的官路是龙王庙通张江栅(因旧时张江三面建栅而得名)的主干道,来往人员颇多,加之凌家花园“迎花神出会”由来已久,故观者如潮、摩肩接踵。

  如今,凌家花园不再,迎花神出会不再。但在浦东各地,成片的绿地、林地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居民区绿地、街头公园花香四溢、芳香醉人;每一条道路两侧的绿带,树木繁茂、四季飘香;好一派百花丛生、百花争艳、百花竞放、百花闹春的美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调查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走村镇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动态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政策
   第B08版:农技
为邻居、为市民菜篮子“保供应”
曹路镇让复工的上班族吃上“安心饭”
“留住乡情、感怀乡愁、品味乡韵”
花博会和上海华朝节
东方城乡报浦东A07“留住乡情、感怀乡愁、品味乡韵” 2020-03-17 2 2020年03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