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特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10月08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宝山
资源统筹,联动发展,产业布局一村一貌,乡村治理凸显智慧
  【概 况】●宝山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张丽英:乡村是宝山有别于中心城区和远郊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宝山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板块。宝山区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三园”工程,围绕市下达的51项重点任务,强领导、抓落实、求突破、增动力,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目前,宝山正积极创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第一批建设的塘湾村主推“母婴康养+母亲花+萤火虫”产业,打造全国首个母婴康养村、首个母亲花文化园,建设成果得到各方肯定。第二批的4个村,以花为媒,以水为邻,以菇为本,产业兴旺贯彻始终,不仅有“秸秆、树枝变菌包,农业资源再利用”的绿色循环农业,还涌现出电商入驻后“像卖珠宝一样卖农产品”的全新业态,农用地亩产值显著提升。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宝山积极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环境,加强违法建筑整治,实施147条河道消劣行动,今年劣V类河道比例将在10%以内。建设100公里的“四好农村路”,建设范围向宅间延伸。针对反映强烈的农村线缆私接乱象,选取杨行镇一村宅试点,目前全面铺开线缆整治工作。

  乡村振兴重在治理有效。产业的持续发展、环境的长效维护,支撑点是治理有效。宝山“社区通”创新乡村治理入选全国首批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超过55%的农村住户实名加入社区通,实时了解村内信息,参与村务治理。

  推进乡村振兴,要尊重乡村肌理,不搞大拆大建。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引入更优主体,增加了单位土地收入。全区农村集体总资产从2011年371.56亿元增长到目前的539.1亿元,同比增长45.1%。村均可支配收入1276.74万元,农村人均可收入32954元,处于全市上游水平。

  【案例】

  罗泾镇:五村联动打造宝山湖旅游度假区

  稻田上时有白鹭飞过,河道旁常有蜻蜓嬉戏。位于上海与江苏交界处的宝山罗泾镇拥有着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近年来,在生态大保护的背景下,千亩涵养林、千亩良田、千亩鱼塘成为罗泾镇一道亮丽的生态名片。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直是罗泾镇党委、政府思考的问题。

  去年以来,以将塘湾村打造成为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契机,罗泾镇在规划初期就已做好全盘考虑,不是塘湾村要振兴,周边的村也要共同发展,要以点带面,统筹资源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片区建设。在建设塘湾村的同时,罗泾镇已同步推进海星、花红、新陆、洋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做好了5个村联动的建设整体策划方案编制。

  塘湾村作为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没有大拆大建,除了打造母婴产业的配套设施之外,将主要精力用在了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提升上,周边其他村的村民也能享受到这样的建设成果。此外,在罗泾“村经镇管”的大背景下,通过集体投资的方式,大力发展塘湾“1+2”产业所带来的集体资产性收益的提升,不只是塘湾村的百姓增收,罗泾21个村的百姓都能得到实惠。塘湾村的全局打造无疑为五村联动开了一个好头。

  在产业布局上,罗泾镇计划形成一村一貌、一村一特色,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塘湾村以母婴康养为主产业、萤火虫和萱草为副产业;海星村则做强“一对蟹、一篓鱼”,以运动康养和科普亲子业态为辅;花红村做强“一袋米”,以休闲农业为辅;新陆村做强“一篮菜”,以科普教育为辅;洋桥村做强“一蒸糕”,以休闲农业为辅。依托连片生态村,打造真正的大生态、大健康。

  五村联动,方能统筹发展。村与村之间打通行政壁垒后,就能形成连片的规划方案,打造观赏游玩线路,吸引人流,为乡村注入人气。罗泾镇计划在道路互通后,打造一条主环线长达17.5公里的“泾彩骑行”之路;同时依托母婴庄园为起点,形成串联起母亲花文化园、沪苏厅堂、森林教育基地、千亩稻田、垂钓园、星空营地、蔬艺园等景点的康养主题游线;依托萤火虫营地,打造涵盖森林幼儿园、森林教育基地、千亩涵养林、江上湿地等自然景观的研学主题游线。

  跨村协同发展后,将逐渐形成慈孝文化为主题的母婴康养村,鱼米之乡为背景的农耕休闲村以及农业产业为主的自然教育村。依托千亩涵养林资源将打造运动康养区域,做好做强罗泾徒步赛等运动品牌;依托集中居住的千户人家的优势打造共享人居区域将便利资源发挥到极致;千亩鱼塘将作为渔事体验区,千亩粮田则提供耕织体验,带给游客沉浸式的乡村野趣。

  如今,海星村与花红村继塘湾村后,已成为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为罗泾镇推进五村联动的整体规划布局又迈进了一步。下一步,罗泾镇计划在五村联动的基础上,将沿江整建制保留保护村连点成线、资源统筹,大力打造宝山湖旅游度假区,实现与太仓市浏河镇长江口旅游度假区联动互动。根据宝山区位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编织好、实现好属于宝山的乡村梦。

  顾村镇沈杨村:依托“花卉产业”连点成线

  漫步在顾村镇沈杨村,平坦宽敞的村间小路,花香鸟鸣的外环绿化带,完善整洁的公共设施,让人眼前一亮。今年年初起,随着一系列环境整治工作逐步开展,沈杨村的人居环境大大改善,紧邻顾村公园的这个村庄,逐渐有了“小公园”的味道。

  很难想象,这里原来是钢管业内颇有名气的堆场,村民常常调侃这里为“钢管之乡”,凡是叫得出名字的钢管,在沈杨村都能找到。村里依靠土地出租,收益已让周围村羡慕不已。“什么也不做,就把土地租给企业做堆场,100亩地一年就有五六百万的收入吧。”再加上在地注册的企业等,当地百姓的钱袋子总是鼓鼓的。稳定收益的背后是被牺牲的村宅环境,除了不断冒出的违章搭建,还盘踞着不少产能低、环保不达标的小企业,并带来了大量流动人口,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比例接近5:1。“天天都有大卡车进进出出,又脏又乱。”村民的一句抱怨让沈杨村党支部书记朱燕军决心改变。村里的企业必须转型,要优化产业结构。

  一方面是对违章搭建多、安全隐患大的地块进行拆违平整,重新规划划分。另一方面是对部分企业资产进行回购盘活,同时淘汰低效企业,腾笼换鸟引入市政网络、上海水务等高质量企业,提高土地租赁收入。在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之下,村容环境得到改善,村级经济发展不亏反增。

  村民们都很满足于这样的调整,朱燕军却把眼光放到了更远。“我们就在顾村公园边上,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这样的区域优势?”他瞄准了花卉苗木产业,“这是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既可以通过销售赚钱,又可以发展观光旅游,还可以美化村宅环境,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了。”

  沈杨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投票通过,决定在村域内打造“花卉苗木种植基地”,一期基地占地面积约为55亩,村里计划投资3000万元,建造花卉苗木种植用大棚约为2万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作为沈杨村的龙头经济源,不仅能够通过花卉苗木种植增加周边农户就业机会,还能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更能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小时候学古诗,读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觉得特别美,希望通过花卉苗木产业的引进,可以让沈杨村乃至顾村地区有这样的意境。”目前,该基地还处在建设阶段,朱燕军已接到不少花卉苗木企业的电话,想要预约一块场地入驻。其中不乏业内有名的德国多肉、高档苗木盆景。“要做就做最大最好的,以后市面上知名的绿植都能在这里买到。”朱燕军告诉记者,他的“花卉苗木产业”计划得到了顾村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万平方米花卉基地打造成功后,将有望继续推进开发其他地块,同时和周边的朱家弄村、白杨村等联动发展,盘活存量土地,连点成线,共同打造十万花海。“届时将推出夏令营、亲子、团队拓展、农耕体验等游玩项目,配套餐饮、酒店等设施,形成一个完整的沪郊生态旅游产业 。”

  【展望】

  发展绿色规模农业

  乡村治理体系将全面升级

  今年以来,宝山区农业农村委从农业、农村、农民全维度提升工作标准,除巩固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成果,做好经验总结,持续推进新一轮4个示范村建设,并做好已申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的建设。

  强力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强化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宝山长江入海口的区位优势,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计划到2022年,宝山区绿色食品认证率达30%,化肥施用强度和农药施用强度分别降至14.7公斤/亩和0.17公斤/亩以下,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10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90%,持证书农业劳动力占比85%,高标准农田比重达80%,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全面建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完成“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建设。到2020年,“村经分离、分账管理”覆盖所有改革村;农村“智能安防、智慧农房、智慧租赁、社区通”等信息化运用程度、效果显著提升;基层党组织更加有力、村级公共服务更加优质、村民自治机制日益完善;到2021年,文明村创建率达到85%以上,全国文明镇村总数达到8-9家,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提名区),自治、法治、德治实现高效融合。基本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乡村治理体系。

  宝山将以创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为契机,将宝山“智慧乡村”建设扩展到农用地、农房、集体资产、外来人口管理等方面,打造全市乡村智慧治理新高地,夯实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基层实践基础,开创乡村治理的“宝山模式”。

  本版撰稿 记者 施勰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特稿
   第A04版:特稿
   第A05版:特稿
   第A06版:特稿
   第A07版:特稿
   第A08版:特稿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浦东
   第B08版:政策
资源统筹,联动发展,产业布局一村一貌,乡村治理凸显智慧
东方城乡报特稿A07资源统筹,联动发展,产业布局一村一貌,乡村治理凸显智慧 2019-10-08 2 2019年10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