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阡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8月1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震:当跨界思维遇见土地情怀

  从陆家嘴的金融精英到崇明岛的新农人,黄震用十多年时间让盐碱地长出有机蔬菜,用“羊脸识别”技术守护羊群健康,把AR种植墙搬进都市商场,甚至让蔬菜秸秆变身“碳汇”资产。当数字技术遇上传统农业,这位法学出身的新农人正以金融思维重构土地价值,证明乡村振兴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被他称为“写给大地的情书”的生态闭环里。

  □记者 欧阳蕾昵

  2012年,黄震在崇明中兴镇的基地里收获了人生中第一茬有机种植的蔬菜。谁能想到,这位曾穿梭于陆家嘴写字楼的金融精英,如今正以“新农人”的身份,把农业玩出不少新名堂。

  在黄震打造的现代农业图景中,土地与数字技术正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当多数农人还在观望“互联网+”风口时,这位先行者早已架起田间直播间,让网友实时见证蔬菜生长的奇迹;他创新打造“云端认养”模式,让都市家庭通过手机就能当上农场主;在他的羊场,白山羊吃着特供“营养餐”,每棵蔬菜从育苗到采收都享受着五星级酒店式的精细管理;而在几十公里外的繁华商圈,黄震更导演着现代都市的田园幻境:购物中心的顶层,刚采摘的罗勒叶直接送入餐厅后厨,化作米其林大厨盘中的一抹翠绿。

  盐碱地“攻坚战”

  黄震的微信签名“种点田,养小羊”看似质朴,却暗藏着他从都市白领到乡村振兴领路人的蜕变密码。1983年生于上海城区的他,拥有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学位,曾是金融界的“金领”。2008年,他放弃高薪工作,带着父母来到崇明承包300亩农田。“当时所有人都觉得我疯了”,黄震回忆道,“但金融从业经历让我看到农业的价值洼地——中国要成为农业强国,必须让土地‘生金’。”

  这个决定源于一次刺痛心灵的见闻:当地农民辛苦种植的花菜由于售价太低,他们宁愿任其烂在地里也不愿采收。黄震意识到,传统农业的低附加值困局必须用现代理念打破。他选择崇明,正是看中其“世界级生态岛”的定位,决心从这里撕开现代农业的突破口。

  创业首战,现实便给了黄震当头一棒。中兴镇地处长江入海口,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有专家向他提出了“运土覆盖”方案,他却选择了一条更艰难却可持续的路径:深耕土地、淡水冲洗、有机肥改良。

  “盐碱就像资本市场的泡沫,看着吓人,总有办法挤掉。”经过团队日复一日翻地洗盐,转机出现在第三年春天。某日,技术员突然冲进办公室,手里举着一株嫩绿的芽苗:“活了!活了!”黄震狂奔到试验田,只见星星点点的绿意刺破灰白的地表。他蹲下身,指尖轻触颤巍巍的嫩芽,整整三年,终将这片不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地改造成一片沃土。

  2012年,上海万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宣告成立,万禾有机农场同时开业。获得有机认证后,黄震却给团队泼冷水:“达标只是及格线,我们要做的是高品质农产品。”他在育苗车间架起如手术室般的无菌操作台,工人作业前需经过七道消毒程序;他给每株蔬菜建立“病历卡”,记录从播种到采收的287项数据。最严苛的品控在采收环节,某次抽检发现某批次鸡毛菜有0.3厘米虫孔,黄震当场叫停发货。老员工劝他:“欧盟标准都允许5%虫害率!”“但我们做的是中国标准,消费者不会因为虫孔达标就觉得好吃。”黄震用工业化思路布局农业,近乎偏执的品控就是为了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稳定生产高质量农产品。

  当AI遇见“咩咩叫”

  随着蔬菜种类的不断增加,万禾有机农场种植规模从最初的200亩扩大到2000亩,每天都要购买大量的有机肥料。黄震开始考虑,买来的有机肥料可能存在重金属超标等各种隐患,且购买成本居高不下,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自己养羊,用羊粪改良盐碱地后,再为蔬菜施肥,形成自给自足的闭环。

  2016年,万禾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养羊技术,建起长江三角洲白山羊养殖基地。令黄震没想到的是,引入白山羊的同时却意外开启智慧养殖新篇章。他主导研发的“羊脸识别系统”,通过摄像头捕捉羊的面部特征,能监测体温、预警难产,甚至识别流涕等病症。其实,这套“羊脸识别”系统的诞生充满戏剧性。某日黄震视察羊舍,发现技术员正用手机给羊拍照。“在发朋友圈?”“不,是在记录生长情况。”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几天后,黄震带着人脸识别专家出现在羊圈,当第一只羊的面部特征被AI成功识别时,整个团队欢呼雀跃——他们不知道,这个突发奇想将催生多项国家专利。

  某个深夜,值夜班的饲养员被警报声惊醒。监控屏幕上,待产的母羊体温突然升至40.2℃。当饲养员赶到羊舍时,AI系统已自动开启降温模式,兽医随后确诊为急性子宫炎。“再晚半小时,母羊就没命了。”饲养员摸着智能蓝牙耳标感叹,“这玩意真靠谱!”

  2023年,万禾运用胚胎移植技术,通过活体采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前沿技术,提升繁殖效率,实现崇明白山羊的快速扩繁,目前胚胎存活率达到70%,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24年9月,第一批42只纯种崇明白山羊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在万禾农场诞生。如今,经过两次扩建,长江三角洲白山羊养殖基地发展为一万头规模的现代化花园式新型高科技白山羊扩繁场,万禾也成为上海唯一拥有有机羊肉认证的企业和国家级种养循环标准示范单位。

  在万禾的生态闭环中,废弃物都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蔬菜尾菜加工成羊饲料,羊粪经蚯蚓分解变成顶级有机肥,板蓝根替代抗生素增强羊群免疫力,甚至羊舍屋顶的太阳能板都在创造清洁能源。

  把农场搬进商场

  2018年平安夜,上海长宁来福士广场惊现奇幻场景:白领们在商场露台收割生菜,孩子们喂着投影技术生成的“数字山羊”,米其林主厨在玻璃厨房里烹制刚从崇明运来的羊排。这个名为“都市农场”的体验空间,开业首月就卖出2000份“自己种的沙拉”。

  “我们要打破‘田间—餐桌’的物理界限。”黄震指着AR种植墙解释,“扫码认领虚拟菜园,通过5G网络实时查看作物长势,让人们在新的消费空间中体验到高附加值农产品的意义。”

  黄震介绍说,他在崇明的2000亩农场,用了足足3年多才做到2000万元年销售额,而这个2000平方米的都市农场,仅用1年就做到了。店内卖得最火的南瓜藜麦色拉售价48元,节假日一天可卖掉200多份。

  “都市农场是将农场搬入商场,现在我想将商场再搬入农场。依托乡村振兴建设,可以打造两个特色的农村商场——羊村和鸟村,吸引市区消费者到崇明来。结合市区咖啡店等商业形态,打造完整的休闲业链条,再开发文创产品,讲好崇明的食羊和观鸟故事。”黄震说。

  在万禾的财务报表上,农业收入仅占35%,其余来自深加工、文旅、碳交易等衍生领域。2023年,黄震完成全国首笔“蔬菜碳汇”交易:通过秸秆碳封存技术,每吨蔬菜可中和1.2吨二氧化碳。日本某商社以每吨200欧元的价格,包销了三年期的碳汇额度。

  昔日撂荒地变成“数字农场”,远处,无人驾驶插秧机在稻田画出规整的绿色矩阵,近处,“00后”技术员们正在调试最新的植物工厂模型。黄震掏出手机拍下这场景,配文发在朋友圈:“这是我们写给大地的情书。”夕阳把盐碱地染成金色,而黄震的故事,恰似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当跨界思维遇见土地情怀,乡村振兴的征途上,处处都是希望的绿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言论
   第04版:阡陌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政策
   第07版:借鉴
   第08版:国际
黄震:当跨界思维遇见土地情怀
东方城乡报阡陌04黄震:当跨界思维遇见土地情怀 2025-08-12 2 2025年08月12日 星期二